莫言获“诺奖”,神州大地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全国人民比过年还高兴。莫言热来袭,早已处于精神饥渴的国人获得了满意的回报,各路神仙因此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垂涎于莫言这块“唐僧肉”,都试图大做文章,分到一杯羹。
除了出版社、书商之外,莫言的老家也不愿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计划投资6.7亿元,拟种万亩红高粱,弘扬红高粱文化,包括建设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对一个贫穷的乡村来说,我以为这个计划并不是“神来之笔”,而是天方夜谭,难以实现。不然连当地人的有关负责人怎么也犯难?认为在莫言的家乡,由于收益太少,高密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莫言作品中描写的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现在到哪儿种万亩红高粱?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用政府的财政投入吗?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好像不该政府投资。即使是政府一定要投资,当地的财政恐怕也没有那么多钱。那么就是引进开发商了。开发商会看好这个项目吗?我以为还是很困难。原因是这么多的钱砸到莫言的故土,很可能就打了水漂,一块贫穷的土地,不太可能因为莫言的横空出世,就一下子流金溢彩起来,变为聚宝盆。世界上那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故乡,从来也出现过如此宏伟的计划,至多是对故居维修,供人参观。
最实际的做法,我以为就是好好保留修缮莫言的故居,搞好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另外就是可以建一个莫言文学馆,一方面对莫言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来访者展示。这不仅是对莫言的珍惜和尊重,也是对中国文学的崇尚。如果与莫言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名誉,想当然的派生出一个产业链,结果都将得不偿失。
莫言虽然是“社会公共资源”,但切忌不要把他当作“唐僧肉”,无限度地提前支解和消耗。尽管高密如今被当地人骄傲地誉为“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这样的巨额投资还是令人匪夷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