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听风说雨
听风说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27
  • 关注人气:1,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设中日交恶经济后果有多严重

(2012-09-21 07:37:09)
标签:

杂谈

 ——“保钓”杂记之四   


    因为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激怒了中国。中国政府频频出手反制,民间也掀起反日浪潮。一些媒体和专家纷纷发表针锋相对的观点和看法,要求考虑在经济上制裁日本。一篇刊于《中国日报》由中国商务部附属智库分析师金柏松撰写的文章说,如果中国制裁日本,日本经济将严重受损,而中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日本在中国的企业受到示威游行的冲击,停工停产。被右翼分子绑架的日本政府表示了所谓的“强硬”,发表了种种激化矛盾的言论,其间还发生两名日本人登岛的事。两国之间的因为争议而产生的经济影响正不断扩大。消息一出,与日本紧密相关的股票应声大跌这是日本政府没有预料到的,它的脆弱的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
    关于经济制裁,往往受伤的应该是双方。至于如果中日交恶继续扩大,发展到中国不得不实施经济制裁者一步,谁受的打击会更沉重,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有的中国专家在电视上说可以使日本倒退20年。中日都将受到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对此,一些文章分析中日经济,说中国一直严重依赖日本的投资资本和技术,而且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不算香港,香港基本来说就是一个转运站)。从公司盈利的角度说,日本获益于在华投资。另外,中国也是日本重型机械和高科技设备等高价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这就是双方经济的紧密关系。
    对于这样的现实,假设真的发生双方的贸易战,受影响的不只是这两个亚洲的国家,将涉及到iPad到汽车等一切产品的供应链都依赖于那些在中日两国轻松往来的零部件和材料。不仅如此,中日经济关系还涉及到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德国和泰国等国的公司。问题有多大,不言而喻。
    但双方的经济贸易状况如何?我们还是用数字说话(数字来源于日本贸易振兴会和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日本国家旅游局等机构的统计)。在贸易方面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450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9%。这超过中国与另四个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外加英国的贸易额总和。对日本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中国占日本2011年进出口总额的21%。排在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和韩国分别占12%6%

    投资领域,对于中国,据数据提供商CEIC的数字显示根据中国政府数据计算,中国2011年来自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为63亿美元,自1996年以来累计获得690亿美元的投资。日本政府的则更高,2011年是120元,1996年以来累计投资830亿美元。对日本吸引的中国投资很少。据日本政府数据,截至2011年底,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5.6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同一时期在日本投资700亿美元,欧盟投资940亿美元。

    旅游上,2011年中国是日本排名第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到中国的日本旅客超过365万人次,较10年前增长50%,但低于2007397万人次的峰值。对日本2009年高峰时期,到日本的中国旅客为140万人次,其中包括游客和商务旅客。2011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00万人次,分析师将此归因于两国关系的紧张,以及日圆的升值。但今年的数字似乎又要上升。截至7月份,中国访日旅客达到95万人次,同比增长72%
    当然,中国手中还握有日本的巨额国债。如果采取措施,也是一张杀伤力很强的牌。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从中国商务部旗下的国际贸易学院研究员金柏松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中国正在积极考虑利用其是日本最大债权人身份(2300亿美元),用最有效的方式对日本进行打击,比如通过大规模卖出日本国债在日本引爆财政危机。

  如果这一让人震惊的建议被采纳,那将是国债在世界历史上首次被当做报复工具。这将标志着当代战争的一个新的演变趋势:从军事侵略,到汇率战争,到贸易战争,最终达到最高级的“债券战争”。因为债券战争可以在几分钟时间内毁灭日本金融市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致命的国债战争升级也意味着日本的最后稻草是威胁美国出手救援,否则将卖出美国国债,还有一种可能是日本因需要更多资金而被迫卖出美国国债。这一附带影响也将十分壮观。

    这就是中日双方经济贸易的现状。这么一对比,就会看出经济制裁对双方影响的端倪。用军事专家张昭忠将军在电视上发表的言论,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如此,为了主权,中国绝对不会退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