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听风说雨
听风说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27
  • 关注人气:1,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一种方式办清华北大

(2012-09-09 18:40:38)
标签:

教育随笔

杂谈

大学教育不公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诟病,屡遭抨击。尤其是像清华北大这样高高在上的著名大学的存在,长期以来加大了教育的贫富差距,不仅拉扯着整个国民教育的神经,也是万万千千的学子为之纠结和饱受折磨。每年招生,这两所大学都表现出十足的霸气,几乎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一网打尽”。那些无法与之所谓竞争的大学,只能眼睁睁甘拜下风,心里有气但无处出。

这两所大学,几乎把13亿人的最优质教育资源轻松收入怀中,不费任何辛劳,只是等待收获,包括充足的政府拨款、被认为最顶尖的教师群体、优越的教学条件和环境等等先决条件。

有这样的大学的存在,大学教育不可能公平,中国教育更不可能公平。如果把这两所大学撤了,解决大学教育公平的问题可能来得早一些,但现实是不可行的,办不到的。怎么办呢?总不能永远不公平下去吧。那就求其次,换一种方式办清华北大,在不公平中寻找基本公平。这种办学方式仅仅是鄙人的看法,可能会使清华北大不舒服,但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向往和憧憬,还是陈述出来,供讨论。如下:

一,关于取消行政级别。不知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时候有行政级别的,听说以前是没有的。大学就是大学,就是个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地方,仅此而已。最近读一个美国人花了20多年时间写的西南联大史,读玩了也没有读到西南联大是个什么行政级别。因此猜想抗日那时,大学可能还没有行政级别。如果那时有行政级别,西南联大的级别不知要高到哪里去,因为那是3所大学合并而成,包括清华和北大。清华北大的行政级别现在是什么呢?查了一下是副部级。而这样的副部级大学全国有32所。这有多牛!

有一个行政级别摆着,就有了衙门之嫌,不仅校长如此,教授也以之为荣。有一次意外去听厦门大学一名教授的讲座,人家说着就把厦门大学的副部级行政级别搬了出来,镇一镇坐在台下的地方官员。那种感觉有多美妙?清华北大虽然也是副部级,但是实际上比副部级大学们高多了。它俩是大哥,其余的都是小弟。至于校长和教授们,就可以在行政级别的包裹中饱食终日,颐养天年。

清华北大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亲自培养出一名大师,这就是行政级别带来的后果。行政级别是使大学沦为官场的根源。一旦成为官场,连教授们也坐不住了,哪里还有职业精神?所以,大学的改革,首先应该取消清华北大的行政级别(也包括其他大学),使之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校长教授不是做官,而是传道授业。惟其如此,清华北大才能名至实归。

二,关于教授流动。教授是一所大学兴衰的关键。假设教授缺乏职业精神,走偏了方向,只想着当老板赚钱,就与职业格格不入,别想培养出什么人才。清华北大的教授,是全中国大学中最幸运的教授了,有着首都的区位优势,有着深厚的人脉资源,有着最顶尖的学术头衔,有着丰厚的物质待遇,有出国学术交流的先机,什么都占了。

说是高高在上,还一点不假。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教授们成了鱼缸里的鱼,一辈子在清华北大的鱼缸里转悠,享受着安逸的京城阳光,固步自封。全国就这么两所大学,凭什么只能进去,不能出来?其它大学的教授能有动力能服气吗?显然是有看法的。同是教授,就因为校门不同,就失去公平。

怎么使之公平呢?那就是把清华北大的鱼缸变为一条河流,使教授们流动起来。到清华北大的教授,要规定工作年限,4年或者8年。聘任时间一到,就应该流向省市的高校,不能一劳永逸。这样就给省市大学的教授们带来了机会,鼓足信心,走上清华北大的讲坛。如此做的结果,不仅使清华北大的教授队伍常保活力,而且也使地方大学享受到清华北大的雨露湿润,教学水平也会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大学教育平衡的问题。地方大学都拥有了清华北大的师资力量,学子们不是多了一条享受名校教育的渠道,何乐而不为呢?

伟大的鲁迅先生不是也曾经有这样的教书经历,从衙门到大学,从北京到厦门、上海等地从教的么?清华北大教授流动,有利于大学教育的平衡,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关于教育经费分配。中国的大学因为有副部级、厅级行政级别,管理和经费就有很大区别。清华北大属于部属大学,是副部级。而各省市的大部分大学,属于厅级,是地方大学。部属大学与地方大学的办学经费,都是由财政拨款,但差异很大。地方大学本来师资就较弱,在经费上又处于弱势,只会形成不良循环,永远都是“小弟”,难有赶上之日。像清华北大这样一枝独秀的大学,在财政的拨款上应该有所调整,以保证正常开支为前提,而不该“肥肉上加膘”。

清华北大减持下来的经费用到哪里去呢?用到西部的大学。西部的大学山高皇帝远,远离心脏和经济中心,不仅生源不是很优秀,而且经费也不是很富裕,正应该用钱去弥补。这不是“劫富济贫”。对于清华北大,一直花的是全国纳税人的大钱,如今作出牺牲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这只是减持下来的一部分?当然,这得中央有关部门来调节。

四,关于学校搬迁。这个做法并不唐突。中国最优质的大学几乎都集中于京城。就大学而言,京城太过富裕,这造成了大学发展的不平衡。不知道在主城区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但猜想这个比例一定很高,因为京城的一般考生面对满城的大学,随便选一所都是重点大学,不像省市一般考生一样难以企及。

京城考生这样的优势已经保持了60多年。尤其是扩招之后,清华北大又给京城以优惠指标,形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态势。这种办学区位不调整,大学教育的不公平还会加大。当然,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北京的交通已经不堪重负,人口暴涨,车辆增至600多万,出行已经成为一大问题。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就是大学过度集中于京城造成的。还有沙尘暴的惊扰、空气污染等等,也成公害。

怎么办呢?就只有把一些大学搬迁出京城,到一些西部省份安家落户。尤其是搬迁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更有示范作用。首钢那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10数万员工都可以搬迁,清华北大为什么不能?首钢的搬迁是为了减少污染,而清华北大的搬迁则是为了中国教育的公平。英国的剑桥大学不是坐落于一座小镇上吗?人家从一开始就没有往城市中心挤,而是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并不是图热闹。

清华北大搬离北京,正逢其时。假设这两所学校各搬到西部的一个省,凭着它的名气,也可以促进那里的教育发展,为地方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省里的大学,这样就学有榜样,也可以搬到市、州,不必拥挤于省城,拥挤于数十万人的大学城里。这的确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不仅有效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又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清华北大搬迁,也因此不仅是大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为中国社会发展作贡献。

以上是个人建议,供参考。

2012年9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