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调查机构每年都给富人排名,那是对富人财富的肯定和褒扬,激励社会以之为榜样,创造更多财富。如今却出现了一份穷人排行榜,令人匪夷所思。有报道称,近期上海轨交警方加大打击扰乱车厢秩序的行乞行为。徐家汇站治安派出所官方微博“轨交警花”还发布了一个乞讨排行榜。这个榜单反映的是2008年以来被抓乞丐的情况。22岁的何某以被抓309次位居第一。88岁的陈老太以被抓303次暂列第二。她来自安徽凤阳。
这个排行榜很诡异。恕我直言,有侮辱人格之嫌,而且是出自政府治安管理部门,就更荒唐。乞讨是一种穷人讨生活的方式,从古至今沿袭下来。仅只是解放后到70年代近30年左右,被当作“好吃懒做”的旧社会丑恶现象禁止过。大约是70年代末,这个行当又开始“死灰复燃”,那些热闹的车站、街道、饭店门口又重现了乞丐的身影。这种现象,富国也有,穷国也有,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穷人的一种谋生途径。
从法律的层面讲,乞讨不违法,不抢不偷,只是靠路人施舍。虽然现在社会好了,同情心增强了,“乞讨人员的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民警语),但如果是正常人,还真放不下面子,吃比了这碗饭。因此他们多为残疾年老之人,属于弱势群体。乞讨这碗饭,并不容易吃。不是生活所迫,一般不会操这种职业。当然,也不乏乞讨成癖的。
不可否认的是乞讨的确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影响了市容环境,甚至还会引发犯罪。因此,每间隔一段时间或者节假日,有关部门就会集中进行清理,把乞丐送回原籍地。有趣的是这种遣送显得徒劳,乞丐也乐此不疲,今天把他遣送回去,过两天他又回来了。这还不是“躲猫猫”,是明来明去。只不过玩这种游戏,人家没有内疚感,所以才会有被警察抓数百次的现象。警察与乞丐,在城市管理上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上海的“乞讨排行榜”与突出部门工作成绩无关,相反有侮辱人格之嫌,只能说明在城市管理中对特殊弱势人群的管理缺乏经验和良策。这样的“乞讨排行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