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的危机
(2012-08-07 16:46:00)
标签:
奥运随笔之七奥运会杂谈 |
中国男篮的伦敦奥运会之旅,可谓艰辛而又索然无味,不仅内线丧失,外线也全无,打得毫无斗志,五战皆输。西班牙队、美国队、俄罗斯队强大也倒罢了,连安哥拉也输得那么坦然,没有任何悬念。每看一战,都怀着一种美好愿望和些许侥幸心理,巴望着中国队出人意外地有所表现,但只看了两节,心情就开始郁闷,冷不丁地想:中国队的小伙子这是怎么了?每一战,总是输得那么从容不迫,使人难受和无可奈何。难道这就是中国的大球?这就是中国的篮球面临的窘境?一次伦敦奥运会,交的不仅仅是一份白卷,而是中国男篮的危机。
这样的结果很无奈。这样的结果也很让人信服。它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男篮危机意识的认知。有的媒体把中国男篮的溃败原因,归罪于邓华德,说他只会在场边大喊大叫。言下之意就是说,邓的战术指挥有问题。但恕我直言,就目前这支中国男篮,就是美国队的主教练来执教,也不可能有扭转乾坤之策。巧妇难补无米之炊。主要的危机在于,这支男篮缺乏姚明式的中锋做中流砥柱。只要姚明往篮下一站,总能吸引二至三名对方队员防守,给其他队员创造出许多机会。北京奥运会,哪怕对阵美国队和世界冠军西班牙队,中国队也不惧怕,还差点把西班牙队掀翻,直到加时赛才见分晓。可是这届少了姚明,就失去了核心,打得那么艰苦,还一泻千里。易建联、王治郅的内线在对方的强大防线前,基本失效,难以打进去。外线火力又弱,起不到为内线减压的效果。内外受制,这球就没有办法打了,再好的战术又有什么用?
当然,另外的危机还来自于缺乏对抗力。中国男篮的对抗力与欧美球员相比,差距太大。比赛中很多有利的位置,人家抢占了,我们难以撼动;我们占了的,人家通过合理对抗就得到了。对抗力差,这是竞技运动的要害。而这届中国男篮,恰恰缺的就是对抗力。据说当初欧洲凯撒尤纳斯到中国队做主教练,就对抗力提出一组数据,说中国男篮每个位置的运动员和欧洲相比,卧推力量都少大约 30公斤。欧洲中锋能推150公斤,我们的内线普遍在120公斤以下,还有不少不到100公斤;欧洲的后卫也能推到110公斤,我们的后卫基本在80公斤左右。这个差距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整场比赛都处于下方。所以,在五场比赛中,中国队总是被压着打,进攻不行,防守也有问题。没有力量,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弥补。人家一用力,就会七零八落。
没有姚明式中锋,解决不了对抗力,是中国男篮面临的危机。即使有再好得教练,这样的危机还会如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