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倡导拾金不昧之类的好人好事,是一项提升国民道德情操的教化工程,能够引领社会风气。不想中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现在人做的一些事,都会在古人的史籍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就说拾金不昧这事吧,清朝的雍正就大力提倡,且风行全国。
记载说1727年,一个满人在赶车送钱粮的途中,居然捡到一个元宝。一个元宝值现在多少钱啊?10万、20万,还是30万,似乎都差不多。大约是数额太大,这个满人不敢把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吞了,就交给了当地官员。当地官员也不敢占为己有,又呈报给朝廷。雍正正要寻个典型,得知之后大喜,金口一开,说这种行为实属难得,必须嘉奖,就把那个元宝作为奖金奖给他吧。同时下诏大加宣传和倡导。
凡事一开头,就不缺后来者。次年,有一个叫田文镜的地方官员上奏皇帝,称其治下一个农民在田里捡到170两银子后归还失主。雍正闻之,龙颜大悦,不仅奖给农民相等的银子,又封了个七品顶戴,还传旨各类人等学习农民拾金不昧的精神。有趣的是才过了一个月,还是这位田大人,又上奏说治下又有拾金不昧的事。雍正也是又嘉奖。
这下可热闹了。看着别人治下总出好人好事,又是嘉奖又是封官,各省各府的官员格外重视起来。官员一重视,神仙就发笑。于是,本来平平静静的社会,好人好事一下子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遍及全国,奖励也越来越多,拾金不昧的事迹也越来越离奇。
当然,有多少真假,雍正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这是他提倡的。上奏莫须有的事迹,就是为了得到朝廷好处。这种瞒天过海的舞弊腐败行为风行雍正时期。只是到了乾隆继位,他不干了,规定各地有拾金不昧的真君子,由地方官员奖励,朝廷不再负责承担。此事,算是给乾隆看明白了,地方官吏全是为了骗取国库的银子,才无节制地编出那么多“好人好事”。
哈哈,什么事,脑子一想歪,准乱了套。拾金不昧很正常,体现的是美德。如果又是嘉奖,又是封官,与美德就无关了,最终只能是虚报浮夸,酝酿出更为恶劣的风气。当然,雍正搞道德建设,本意没有错,错就错在把人的品质提升物化。一旦物化,人的欲望就会膨胀,做任何离奇的事都不奇怪。雍正这样的君主,倡导好人好事,居然闹出殃及全国的舞弊腐败现象,怎么不令后人一声叹息?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的教化,只会使社会道德沦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