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中国认识世界之后,“洋”的东西就大行其道,大受青睐。拥有“洋”,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留洋”,更是成为中华才俊追求的人生目标。有个“洋文凭”,不仅可以光宗耀祖,且可以照耀光明的前景。因此,近30多年来,“崇洋”可以说是如火如荼,高温不减。尤其是对“洋文凭”的仰慕,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弄出多少故事传扬。
最近有一篇报道说,美国迪克森州立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与中国不少学校签署过合作协议。2003年以来,共有816名海外学生参与了该校的国际课程。然而调查发现,其中743名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被授予联合学位的410名学生中,只有10名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课程;120名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并有资格获取学位。据统计,不合格学生中约95%来自中国,其余来自俄罗斯。中国教育部因此作了调查,有关负责人说,招生的不少硬性要求被人为降低,甚至对一些作假行为视而不见。更重要的是,在颁发毕业证时也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方式。这导致学校成为“文凭工厂”。
哈哈,本是很讲究透明和诚信的美国人,也懂得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只要交钱就可买一纸证书了。人家赚钱轻松,学生拿文凭也舒服。当然,这样的“洋文凭”还是货真价实的,并不假。假的是学生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完全是到美国打了一次“酱油”。这样的“洋文凭”,不仅仅是美国的大学发,其他国家的大学也发,校方与学生是明白的,纯属一种买卖行为。有一个国家的一所大学在华招博士生,读3年,每年交6万。其间只到校待3个月,弄个论文,就可拿学位了。当然,招生对象是在职的公职人员。如此的学生能学到什么呢?什么也学不到,但能获得文凭。这才是达到了目标。“洋文凭”来势汹汹,挡是挡不住的,教育当局只是做个姿态而已,最后的结局仍然是隔岸观火。
但这种事,倒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来说一说。那就是“洋文凭”为什么有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还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么?肯定是不会有的。在国人的习惯思维上,本土文凭是不及“洋文凭”的。“洋”就代表懂洋文、知识渊博,意味着思想开放。“本土”就是保守,缺乏世界眼光。有一个“洋文凭”就可鹤立鸡群。在用人机制上,“洋文凭”更是所向披靡,看看那些政府机关招聘高端人才的新闻,不都是以优厚的待遇吸引留洋博士,有上百名上千名的人才规划。本土博士何时有这样的风光?特别是从政在职的,本土博士还看不上,还得去弄一张“洋文凭”。一些有身份者的简历中,一不留神就会发现这样的学历。有“洋文凭”就是资本,就是优势。在社会上,有钱人们也纷纷往这条道上挤,不管孩子是这块料不是这块料,满足的是一种欲望。
“洋文凭”有这么大的用处,有这么广阔的市场。外国大学当然乐于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想让外国大学不要成为“文凭工厂”,就要解决用人观念和机制问题,清洁和理顺“供货渠道”,把源头治好。否则,“洋文凭”只会愈演愈烈,成为教育的一块污垢,难以清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