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推行学生百篇作文规定值得赞赏
(2012-01-28 17:01:45)
标签:
教育随笔 |
大学毕业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年来随着他们进入机关单位,从事着写文章的工作,而总会受到一些质疑。这种质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写一篇材料,标题拟得不准确,差强人意;构思不下功夫,逻辑混乱;拿着一堆素材,不清楚哪些是典型;行文罗嗦,叙述拖沓;甚至连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当,层次不清;词汇贫乏,如此等等。
尤其是一些毕业于中文系的学生,这类问题也普遍存在。这就让一些同事感慨:中文系的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好,不清楚大学中文系里教的是什么?学生又是学的什么?这就说到了中文系培养学生的节点上,应该是训练不够,或者缺乏训练。
凡事,熟能生巧。写文章也一样,无非是阅读和写作,有充分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基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中山大学中文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并且从1986年开始坚持至今,已经有25年了。
这种尝试就是规定学生:大一完成100篇作文,每篇800字以上;大二完成8篇书评,每篇参考资料不少于10种,还要朗诵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30篇;大三再教1篇15000字的学术论文等等。在中文系里要写那么多的文章,为的就是训练。用这一规定发起者黄天骥先生的观点说,就是“练笔就是练脑袋”。
试想,要完成那么多文章的写作,你得去仔细观察仔细想,不敢懈怠,有可写的了要写,没有可写的也要去发现;发现了还没完,还要发现事情背后的东西。这样的训练,虽然在校时苦了学生,但能一劳永逸,收获一辈子。脑子里储存的东西多,各种场面都经历了,经验多了,写作笔法自然娴熟,基础必定牢靠。脑勤而笔键,这是相辅相成的。
中文系不逼着学生去作文,去思考,去“无事找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读,或者只会考试,到了社会能适应么?作文就是技能训练,就是打基础。曾经问过相邻单位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朋友,可否遭遇这些“规定动作”?他说经历过,让人终身难忘。为了完成那些作文,脑子会一刻不停,高度运转;人也不敢贪玩,常要挑灯夜战,忙得够呛。他说离校多年还保持着那时的习惯,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