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听风说雨
听风说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27
  • 关注人气:1,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山

(2011-08-08 15:38:32)
标签:

普者黑

山丘

晨光

仙人洞

游记散文

    在滇高原,普者黑的山是极有特点的,既没有哀牢山、无量山的奇异和浓绿,也没有乌蒙山的雄浑和磅礴,那么峰高入云,壑深千尺,绵延不绝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托起一块高地,有的只是山丘。

    山丘都不高,一二百米、二三百米,状如春笋,一座一座从平野之中破土而出,彼此之间互不联系,自成一体,千年万年就那么立着。山上不长遮天蔽日的树林,只长一些低矮的灌木。因此,尽管是盛夏,山丘依然没有浓绿,只是如水墨画一样现出许微的绿意。

    如此的山,若是看单独一座,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很普通和朴实,只不过是喀斯特地质版块上不起眼的作品。但许多这样的山一同拥挤于一块湿地里,鳞次栉比的,就成了画了,就有看头了。滇中的人,包括昆明、玉溪等地的,都极喜欢这类山形,说看普者黑的山,就等于去看桂林的山了。因为普者黑一路往东,到罗平、广南,直至广西桂林,都是这样的山,体貌特征基本一致。

    此话当真。翻看一份“普者黑景区简介”资料,上面就有这样的叙述,说有“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相连贯通”。这么多的山丘,别说仔细看来,就是挨个去数一遍,也是需要许多工夫和精力的,而且可能会被弄混淆。这些山都没有名,没有名的山是难以记住的。

    我曾于住处的门口,指着对面一座山问一个摆摊的当地人叫什么山?人家说不晓得。在当地,不晓得就是没有名,有名就是晓得了,她会告诉你。而这山有一条便道,可到山顶,就去爬。到普者黑的人是很少爬山的,只站在桥上或者坐在船上看,都一边看一边啧啧地咂着嘴,称赞着。

    山道上因此就只有我一人而行,晨光融融的,灌木高过头顶,山雀叫着在眼前飞来飞去。几分钟就到了山顶,环视一番,突然惊奇,周围尽是错落有致的峰尖,在晨光中显出妩媚。那些硬朗的石炭岩,水墨一样悬着,成了无须雕饰的画作。倒是那些灌木,生形古怪,主干没有一段笔直的,枝条更是丑陋,显出几分坚硬。一地有一地的物,一山有一山的木,都有千差万别。这是自然的赐予,在不同之中藏着不同的美。

    下得山来,有一对打扮入时的男女欲上山,问我山上有什么?我说你眼前有什么山上就有什么?他们听了就弃山而去。大约,他们觉得如此就没有上山必要。而事实上到一个陌生地方,都可以寻到意想不到的东西,不可能枉来,也不可能白费力气,只要自己愿意。

    为看看这些山,曾经围着普者黑景区走了半圈。半圈有多少路,可能有几十公里吧,是东南一线。而景区边缘的这些山,就没有景区内的峻秀了,看上去虽然坚挺,但不乏沧桑感。因为这里缺水,山与山之间的田地,只长着苞谷之类的农作物,且都很瘦,棵子低矮。

    沿途农户的建筑,瓦顶土墙,多为一层,很简陋。看来要靠耕作山间的地来致富,是不可能的。而景区内的那些农户,由于山水相依,就发达了,可以盖小洋房,建气派的民族式建筑,搞个农家乐,接待四面八方的游人。那个仙人洞村的彝族同胞,几乎家家如此。地理优势的优越,反映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有水的山,生得灵动丰润。无水的山,就干瘦枯燥。在普者黑看山,这样的感觉会更强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