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热是文化衰落的征兆

(2011-08-01 11:09:39)
标签:

文学随笔

杂谈

    在一个诗歌创作研讨会议上,沉迷于古诗词创作的前辈对当下诗歌创作作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发言,说当下的“古诗词创作是当代最为繁荣的时期”,并且预言“古诗词的创作一定会推动文化的发展”。此言一出,曾引起一片哗然。

    鄙人的确不能认同这个观点,以为此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认识极为浅显,甚至不清楚,才会口出这类“惊世之语”。因而对这一观点,着实难以苟同。故而,鄙人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加以说道。这个观点就是古诗词热是文化衰落的征兆,不值得推崇,甚至还应该有些警觉。

    为什么呢?看看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是沿着一条继承和创新的轨迹前行而健康成长的。唐诗应该是文学的高峰吧,那些载入史册的伟大诗人,那些光照千秋的传世诗篇,都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法产生的,以后也不可能横空出世(这里指的是在古诗词创作这个行当)。唐诗的成就并不是来自于模仿前人,那些律诗绝句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今人领略到盛唐气象。到了宋代,有唐诗这座高峰巍然而立,如果再锦上添花也还是唐诗,并不是宋诗。聪明的宋代才子才女们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另辟溪径,创造了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形成文学史上的又一座“珠穆朗玛”。苏东坡、李清照等等,他们的词早已脍人口,影响深远。到了明清,则又是小说。

    而如今的所谓“古诗词热”,不是在创新,而是在很别扭做作的模仿,弄得牛头马面,不堪入目。这种模仿,大多居于形式,平仄啦对仗啦,很肤浅。请问热衷于古诗词的所谓诗人们,有多少人读过《词谱》和《曲谱》,知道哪些是古入声字。如果不明白,离形式模仿都还十分遥远,与继承传统毫不沾边,更别谈创新。

    至于内容上,更相去甚远。创造唐诗宋词的那些诗人词人们,哪个不是肩负了沉重的历史责任、民族责任和社会责任。李白、杜甫、王维、三苏、辛弃疾等等的诗词,也是空前绝后之作。我们可以去正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也可以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可以置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势中,还可沉醉于“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的婉约清丽的词风里。

    如今的古诗词写作者,大多缺乏历史责任感,不敢正视现实,正视民生,对社会熟视无睹,鲜有反映底层生活的东西。既要传承古诗词,又欠缺“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作品萎靡麻木,却连一点现实的东西也找不到。这叫什么古诗词?不是对古诗词灵魂的羞辱么?

    当然啦,人家热衷的是写那些所谓的美丽风物。而这样的写作更需要天赋和才气,否则弄出来的东西肯定疙疙瘩瘩,更愣半倒,毫不半点价值。要不,就是几句顺口溜和口水话,毫不意境。诗词没有意境,还是诗词么?肯定不是。这类既无思想又无意境的诗词,写出来的时候生命就终止了,与传承无关,更与文化不搭边。

    还有古诗词写作这个群体,也很特别,大多是上了年纪或者退休者。之所以在这里用了“写作”一词,是有别于创作。“创”就意味着创新,或者时下所说的原创。“写”就缺乏这一特征,可以照葫芦画瓢,可以教,可以学。“创”则是先天就有的。这不是唯心,没有形象思维就不能创作。这些上了年纪者,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退休的其它行业的人,是缺乏文学修养的。没退休之前要么是做些上传下达的事,要么在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杯茶那么耗着,要么还闲文化人酸溜溜的。退了休又无其它爱好、甚至很少有朋友,闲得慌,闷得不行,怕身体和生命出意外,才想到老年大学的古诗词培训班消磨时光,充当起“文化人”。没有基础,一切都从零开始,结果只能是“夕阳无限好,只是充个数”。

    一位老年大学的管理者有一次邀我去给开个讲座,我说这东西教不会,赶着鸭子上架只会耽误工夫。那些古代诗人词人不是靠教出来的。如今古诗词写作的这个群体,基本都是各级老年大学培养出来的。他们仿写的那些古诗词,也因此被称为“老干体”,大都基于形式层面,而那些诗句总是磕磕绊绊,生涩坚硬,体味不到半点写作者的情感表达,只是翻字典憋出来的产物。但他们的“大作”,时不是还刊于报章上,让真正的诗人们开了眼。

    凡事,过热必有后患,尤其文化这种东西。记得上世纪70年代天津的小靳庄人人写诗,被当做典型在大江南北传扬学习,也是全国农民都变成了诗人,可以登上赛诗台,朗读诗作。那样的诗的确在一段时间内玷污了诗这个雅号,成为后来坊间的谈资。当然,鄙人不是把现在的古诗词热与之类比,只是想说明文化这东西,从来都不是匆忙赶出来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过滤。

    可以断言的是假如如上所述,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模仿中热起来,注定是一个玩味的“山寨版”,所反映出的就是文化衰落的征兆,与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无关。尤其是年轻人学写古诗词,本身就是误入歧途。因而犹如说是古诗词“热”,不如说已经成泛滥之势。

(21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副对联
后一篇:看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