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上海租界出版的《群众》周刊第七期第十一卷上,开辟了一个“纪念高尔基逝世十周年”的特辑,刊载了郭沫若和茅盾评价高尔基的文章。
郭沫若在《不把自己的作品偶像化》中这样说:“我对于高尔基,事实上并没有作过什么深刻的研究”,“只是有一句话给予我特别深的敏感,便是‘不要把自己偶像化’。我感觉着这句话是够我终身受用的。一个人如把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偶像化了,那便自尊自大,自我满足,丝毫也没有在进步的可能了,高尔基这样教人谦抑、虚己,实在是极宝贵的修养过程。高尔基便自己实践了他自己的话。他对于自己有名的剧本《夜店》便表示过不满意,别人虽然称赞它,他甚至说那剧本是含有毒素的。要能够这样严厉地自我批评,也才是高尔基之所以为高尔基。”
茅盾 在《高尔基和中国文坛》中说:“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能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三十年前,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高尔基的作品就被介绍过来了。抢译高尔基,成为风尚;从日本重译,从英文、法文、德文、乃至从世界语重译。即在最近十多年中,直接从俄文翻译,已经日渐多了,这些重译还是继续不绝。这说明作者需要之众多,光靠直接从俄文译是不能满足的。”“至于中国进步的作家呢,则不但从高尔基的作品里接受了战斗的精神,也学习了如何爱与憎,爱什么,憎恨什么;更从高尔基的一生事业中知道了一个作家如果希望不脱离群众便应当怎样生活。现在还没有人把高尔基对中国文坛影响之渊且广作过系统研究,如果有人这样做了,我想他可以写成一本原书,而且这工作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学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