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这种事又成热门话题了,并且热闹异常。本来我们中国是个法治国家,尤其是对公职人员的管理,不仅设置一些专职部门,且这制度那纪律隔三叉五就要见诸报端,各项要求各项规定常出现于那些各级各部门的红头文件上,制定得很庄严很认真很细致,从重要意义目的、方法步骤、达到的效果,甚至到领导机构设置,一应俱全。若依法办事,按常规办事,严格执行那些像模像样的制度纪律,就难以出现那些反常现象,诸如什么“扫黑”啊“扫黄”啊之类。现今就掀起了一个风暴,名曰“治庸”,真可谓别出心裁,把一项日常该管的事放大,推入社会漩涡。
“治庸”这事发生于武汉,由市委书记掀起。只要一把手重视,好像什么事都会做得有声有色。书记一重视,原本习惯上班迟到早退、懒懒散散玩游戏、办事拖拉的公职人员们,就会被拉出几个典型,充当“当事人”,去教育一大片。媒体报道就说,一名公务员因为上班吃早点,就罚近万元。按说这罚款很重,至少是二三个月的工资吧。如果要是个一般的公务员,肯定影响了生活。要是个不一般的公务员,这样的罚款也无济于事,可用其他方法补偿回来。这就如同大陆人到香港游玩,总会被导游提醒“吐痰要罚1000港元”一样,在香港不吐,回来了再吐。已经庸懒了几十年,几代人,刮个风暴就可治,那就太简单。
这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之类的“治庸”,江苏宿迁搞过,还暗访,一时草木皆兵。闲得发慌的公务员们的炒股玩游戏,看电影电视,甚至关起办公室的门偷偷“斗地主”的业余受好,倒是暂时消停了,可是以后呢?等这种阶段性的风暴已过,“庸”就立即回流,一切又如故。若是换了书记,人家新官不理旧事,就可能被搁置,去忙那些看得见的事,比如城建、招商等等。因此,一时“治庸”只是权宜之策,因为公职人员队伍实在太庞大了,“庸”的数量也有相当的比例,靠一些机构去“治庸”,难啊!山西忻州市的纪委书记这样说:“一些派驻基层的纪检干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与当地官员打成一片,因碍于人情而疏于监督。”这都“打成一片”了,还哪来监督?就是不在基层,在市一级的高层,比如湖南郴州的原来的市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和谐”着腐败,怎么去监?怎么去督?何况只是“治庸”?
那么,“治庸”是否就会停在表面,或者成效不显著了呢?或者没有良策了呢?那倒不是。依鄙人之见,有两方面可以考虑: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庸”?“庸”就是不干正事或少干正事,平日拖拖拉拉,混混日子,又不违纪违法。如是,纪检部门的治不了,至多是召开支部组织会议时作个自我批评,或者根本没必要。原因是这类组织会议目前只有象征意义。其次要明确怎么治?这才靠谱。下属“庸政”,其实原因应该往上看。有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就如同建筑渗水,总在下面堵无济于事,只有到房顶去堵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这不符合国情,也不可能有如此举措,很多现实状况都是本末倒置的,是形而下的。
古人云:“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匹马在奔跑的时候,全身的毛没有一根不跟着震动;一只船翻沉之后,船上的所有物品也就消失了,不可能留下一件。“治庸”这种事,又何尝不是如此?结果是什么?早已清楚了,至多是在社会上热闹一番,折腾一番,花去一些物力和财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