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们的吵闹

(2011-04-21 10:04:00)
标签:

文学随笔

文化杂谈

文化

    在标题上将诗人加上引号,绝对没有低估“诗人”们的意思,只是为了便于表达。因为我要说的“诗人”,仅仅是一些诗歌爱好才,或者是写了一些诗的人。至于“吵闹”一词的应用,我以为比争论更合适。因为争论,你得有观点,有论据,很要功夫。吵闹则无须顾及,心直口快就行。

    想到这个题目,并想为之写篇短文,是在受邀参与了几次诗歌沙龙之后,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一现象。当然,首先声明的是我对诗(无论是古诗词,还是优秀白话诗)怀有敬意,尤其对那些才华横溢、成就卓然的诗人们,始终是仰视的,高看的。因为是沙龙,就无尊卑贵贱,只是爱好兴趣相近使然,聚合于此,说话就随意和少分寸,常常是一个人发言,只说了两句,马上又被另一个人打断,引发出其它话题,吵闹一番,致使前者无法将想说的话说完,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的讨论方式,在两三个小时之内,只能听到两三个人的相互争吵,其他人就很少有说话的机会。

    早些年,鄙人也参与组织过文学社,还出油印刊物,每期用蜡纸刻写油印,厚厚的一本。那时讨论作品,很具体,甚至连标点符号的运用都会作为话题,别人说话时可以插话,但不能随意“反客为主”,更不能就听一个人说了,要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这样才有不同的观点表达,对创作才有益处。沙龙,尤其是文学沙龙,或者诗歌沙龙,在这个圈子里要学会尊重人。相互尊重,而又对作品挑剔,这样的沙龙才有意义,才更让人接纳。

    本来文学创作这事,纯属个体行为和劳动,需要的是天赋。没有天赋,靠指导和帮助完全不靠谱。所谓沙龙,就是给喜欢诗的人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一个获得信息的渠道,了解一些文学创作趋势,明白自己怎么写,往哪个方向发展,想必目的也就达到了。仅此而己。

    扯散了,还是把话转到题目上来。我说的“诗人”们的争吵,在沙龙之内表现为两种趋向。这两种趋向,按年龄和创作兴趣划分,一为年龄长的,喜欢古诗词创作,大多为退休老干部,他们的作品被称为“老干体”;一为年轻者,以写现代诗为主,有才气,很大一部分都具有高学历,系统学习过文学创作理论。好歹都是以诗为乐,图个高兴和精神充实,应该有一些共同语言,但有趣的是总被古人“文人相轻”的魔咒左右着,不能自拔,每每相聚沙龙,必会吵闹,成为文坛景象。

    这对诗的创作是否有帮助呢?可能极少吧。爱好古体诗者们总认为,他们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年轻人们写的新诗不仅没有味道,甚至连诗也算不上。而事实上如今的古体诗爱好者们写的诗或词,因为文学功底不深,或者对古诗词创作的理解缺乏认知,其“作品”也欠火侯,屡有题材单一、缺乏意境、生搬硬套、常识不够等毛病,当然最要命的是没有天赋和才气。没有天赋和才气,要写好古诗词,无从谈起;要说到继承,更不搭边。因为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已经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高峰,李白、杜甫等灿若繁星的大师们使后人不可超越。他们一生都在用灵魂写诗,用生命歌唱。

    如今的“老干体”诗作者仅仅是退休了无事可做,而又要打发时光,突发奇想的权宜之计,不可能“用灵魂写诗”,也不可能“用生命歌唱”。这样的状况,谈不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创作,至多是满足了短暂的欲望。故而指责新诗欠缺底气没有说服力,甚至盲目。

    爱好新诗者们认为,古体诗的写作者们大多年事已高,读书甚少,对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所以他们写出的所谓诗只是一些翻版的宣传品,毫无文学价值。而事实上年轻人们对此大可不必计较,更无须去较真。回头看看,作为新诗写作者哪一个没有受到古体诗的熏陶,哪一个或多或少没有吸取过古体诗的营养?古体诗之于中国文学,始终是一道悬于云天之上的亮丽彩虹;之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我们对如今古诗词写作者们的作品总是不懈,就在于那些著名的诗篇融入了灵魂,成为参照物。今人谁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伟大的诗句?恐怕是没有的。因此,一些写作者坦言:从不看今人写的古体诗,因为他们虽然处于现实社会,而离生存环境很远。其中的感知和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

    从古体诗和新诗创作者的吵闹,由此可看出这两个文学群体在对诗的理解上的差异。毛伟人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诗的发展肯定有益处,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的学术的现象都可验证。但鄙人以为,无论怎样“争鸣”,两个文学群体都应相互宽容和包含,不该自以为是,吵来吵去。因为这不是学术问题,与之不沾边,仅只是相互间“看不起”的结果。这就如同走同一条道,目标一致,只是步伐有差异。乐于写古诗词的,多增加些文学素养,多体会一些人间冷暖,将古诗词的创作与现实结合,写出些读者喜欢的佳作。从事现代诗创作的,不仅对年长者的创作精神给一些尊重,而且关注于脚下的土地,关注于民族的命运,创作出无愧于社会的作品。这才是相得益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话说孔子与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