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常常作为一个贬义词,用以形容一些人虚假伪装的品行。简言之,就是不真诚,不实在。虚伪涉及到人的品行和风格,当然不是一件小事。若是在干部提拔考察等等重要环节中被竞争者用来说事,问题就大了,显然结果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在当下,饭可以乱吃,事可以乱做,品行可不能不端。当然品行不端者也可飞黄腾达,那些贪官污吏就是例证。
然而,最近听到周立波先生有一个观点,虚伪是一种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先觉得诧异,以为是此君要自我炒作提出的一个谬论。如今的文化人们为表现得很另类,很有学识,隔三叉五总要弄出些奇奇怪怪而与常识相悖的玩艺,在媒体上落下白纸黑字,让受众去吵嚷,他站在一旁却出了名。这叫逆向思维,或者逆向言论。国人都顺溜惯了,冷不丁地冒出个相佐的,立了根刺,能不大惊小怪,骂骂咧咧?好事者便是明白大家喜好这一口,就时不时地往嘴里喂,且乐此不疲,百发百中。后来沉静下来细细一琢磨,觉得此话有道理
,并非那种肤浅的炒作,的确是一种文化。
文化者,就是文而化之,可对意识起到引领作用。那么,原本就是一个反义词的虚伪何以就附于了文化呢?那就是虚伪这种形态,要看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合适。只要把握了时机,它就是一种文化形态。
假设碰到一个久病之人,如果说实话,见面就道:“哎呀,想不到几天不见,你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不但人瘦了,你看看头发也掉了,满脸是老年斑,脸色还那么难看?”对方听了,心里不仅不爽,还觉得你这人不尽人情,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禽兽不如。若是说:“你这些天精神好多了。那日见你时走路都病蔫蔫的,今天看你气色好,红光满面,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明知道这是说了假话,是虚伪,可人家听了,心里必觉得舒坦,立即与你和颜悦色起来。这是不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因为讲究技巧,是按对方的心理需要说话的,而不是那么不拐弯地哪壶不开提哪壶,平白无故树立一个敌人。
假设碰到一个肥胖症患者,开口就说实话:“你也太胖了,整个都变了形,与一个冬瓜没什么两样。你得去医院看看
,没准还有其它病。”对方肯定脸上挂不住,在心里骂你不是东西。要是换一种方式说话,道:“你多富态,一看就知道日子好过,无忧无虑,心宽体胖,哪像我整天瞎操心,瘦得没几斤肉。”人家肯定顺耳,说你会说话。这是不是一种文化形态?是,而且绝对是。
如此的话语技巧,不仅不会以为你虚伪,还以为你通人情,懂得精神需求,会安慰贴体人,而不是出口就推倒山填平海,唾沫都能淹死人。
虚伪,还真别以为是一个贬义词,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与人的不良品行无关,反映出的倒是与人具有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