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另一面”

(2011-02-09 11:04:14)
标签:

文化杂谈

杂谈

    关于评说鲁迅的文字,近些年在报刊上很难读到了。即使读到,也是体会之类的片言只语,或者是一些生硬的史料节录,缺乏新意与活力。曾经很热闹的鲁迅显得很孤单,甚至于如同落日一样距我们越来越远,就连学生读的课文也对其大动干戈,逐出范文之列。这个喧器的时代,这个只需要金钱的时代,已经使鲁迅边缘化,并且开始渐渐淡忘。近日阅读陈丹青先生的《鲁迅与艺术》一文,重又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这个“另一面”,不是他如投枪匕首的文字,也不是他揭露和剖析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文人和一群画家的关系,和一段艺术史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此前的中国,没有过,此后,也没有了”。故而,显得十分珍贵。

    关于鲁迅与木刻的关系。陈丹青认为鲁迅终生偏爱版画,尤其木刻。木刻有易于复制、传播等特点,其大众性和革命性被左翼史论,也被鲁迅自己十二分地渲染,从而致使他的文学风格从来都是木刻性的,简约、精神而短小,在平面范围内追求纵深感。陈先生以199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西方世界第一次中国美术大展,将其他画家的作品与鲁迅培植的左翼木刻比较,说“民初那代人的新国画,既过时,也比不得古人;徐悲鸿、林风眠的早期油画,虽然令人尊敬,但已过时了,而且在纽约的语境中显得简单、脆弱,而且幼稚”。出彩的是由鲁迅一手培植的左翼木刻,包括鲁迅自己设计的几件书籍装帧,“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从纵向比较,左翼木刻相对明清时代的版画,内容是全新的,超前的,自我完满的;从横向比较,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苏俄时期的同类作品,除技术略显粗操外,几乎同一水准,放在世界上,有神气。就是鲁迅自费印制的版画集,精美雅致,至今也没有哪个版本可以相比。如果没有鲁迅,那个时代很难有这样的成就。

    关于鲁迅与西方艺术的关系。陈丹青认为,在鲁迅成名的近20年间,不仅西洋文艺被陆续介绍进来,留学英美欧洲大陆的胡适、林风眠等接受了西洋文艺熏陶的新派人士学成归国,并产生影响。而鲁迅的视野与当时欧洲的实验艺术,几乎是同步的。论信息与理知的制高点,在绘画上比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刘海粟一辈,更了解西方艺术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因为他直至去世,每年都购藏当时版本昂贵的西洋画册,关注从立体派、野兽派到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同时编译了《近代美术史潮论》。因此,他没有盲目折服于早期欧美派的洋腔,曾轻微嘲讽徐悲鸿,默然回避林风眠个展邀请,而乐意看重本土无名望、且是可造之才的艺术家,竭力怂恿各种题旨与风格的出现,从未主张一律。但是,也从未满意过木刻青年的作品,时时指出其中的幼稚和浅薄。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鲁迅说中国连美术馆也没有,不见真迹,学油画,只是在“摸黑弄堂”。所持的态度,是审慎冷静的,并非奉行“拿来主义”那么简单。

    陈丹青先生说鲁迅,说的是鲁迅的一段艺术史,或者说中国的一段艺术史。行文夹叙夹议,虽然说的是鲁迅,同时也是对当下的艺术现状的理智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