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总是有些好消息从各个不同渠道传来。尤年是2011年,始逢“十二五”伊始,各地好消息更是目不暇接,鼓舞人心,且大多涉及民生。作为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腰包鼓起来,花钱不用愁眉苦脸。我国的GDP不是世界第二了吗?接下来的日子肯定是高歌猛进,向着世界第一(也就是超过美国)冲刺。如此这般,以后的收入不翻番似乎也说不过去。
有报道就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许多省份都争先恐后,把收入增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了进去,作为实现的目标明确下来。在陕西省的规划(草案)中,就有“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奋斗指标。海南省也提出将实现国企资产规模、经济效益、职工收入“三个翻番”的目标。类似这样的表述,一些市县的规划也很常见。这的确是很给力的,让人心跳加速的。
新规划就是新希望,意味着新5年里老百姓的收入就比过去的5年要增加一倍,可以慷慨一些花钱,对子女读书、看病、住房等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动力。显然,这是一项“利为民所谋”的重要举措。按照常理,此举必定使老百姓更为富裕。但是,事情往往是有两个方面的,收入翻番之后能否保证整个群体差距缩小,恐怕又另外是一个问题。有细心的人士就此加以推算,得出的预见性结果是这样的:2011年,如果一个月收入20000元的人与一个月收入1000元的人相比,相差是20倍,绝对值的差距是19000元。到了2015年收入翻番之后,月收入20000元者,其收入就增加到了40000元。但月收入1000元者,充其量收入也仅2000元,收入相差仍是20倍,绝对值相差则是38000元。同是翻番,结果大不一样,不是贫富差距缩小,而是惊人地拉大,富者越富,贫者仍贫。这仅只是从收入上来说,假设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来论,对富者的影响可能缩小,而对贫者(也就是低收入者)的影响可能更大。
收入翻番很暖人心,但却难以缩小贫富差距。有一个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比较)似乎可以类比。《富与贫》这本书的作者将国际不平等研究作为毕生事业,认为令人吃惊的经济情况使得富裕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富国仍有优势。他指出:“如果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印度将需要增长17%。这一增长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需要增长8.6%,才能防止绝对收入差距加大。因此,虽然中国和印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扩大了。这点不足为奇。”《环球邮报》刊发的文章例举的数据更令人玩味,说在中国人的购买力由每年525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的同时,普通美国人的购买力由2.5万美元提高到了4.32万美元。这意味着中美收入差距由2.5万美元左右扩大到3.8万美元。即使更富裕的中国工人要想接近最贫穷美国人的购买力水平,也仍需很长时间。
这个类比或许不是很准确,但可以为说明道理拓展思路。故而,如果要解决在收入翻番的同时,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最现实的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使绝对值缩小。“如果整体倍增,贫富差距将难缩小。”这是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的看法。此话有见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