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大约是中国培养干部中独有的一个词汇,或者具有特色的一种做法。诸如中央部委的干部长期工作于北京,对上情倒是心领神会,而对下情却知之甚少。为使其茁壮成长,即懂上的心思,又明白下的实际,就往下派,到省里或是市里,给个名份,先是虚职,助理啊什么的,进不了决策层,镀层金,半载一载就走了;后来挂的是实职,委以副职,分管一块领地,也能利用上层的关系为下面做一些事(像王志挂职丽江市副市长一样)。如法炮制,省里往市里走,市里往县里派。这条路也就走开了。而效果究竟如何,还不曾得知,只是在提拔干部的公示中看到多了一个履职过程。
如今,在国内挂职已经成为常态,也不是什么新闻,公众也没有了兴趣。可是,最近北京市东城区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满足下派挂职这种模式了,打破框框,把眼光投向了国外,而且是向发达国家输出,重又成为舆论焦点。
有报道称,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公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东城区组织部负责人就此还表示,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干部急需扩大国际化视野,到国外挂职比到国外大学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更好。近几年来,东城区一直都选派优秀人才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并选送干部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挂职。
这种做法听起来很美,是因建设世界城市,扩大干部国际化视野的需要。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一种矛盾掩盖着另外一种矛盾的,都有两面性,是在利与弊的纠结中变化的。
针对领导干部出国考察之事,从中央到地方都作出规定加以限制,遏制考察之风蔓延,阻止便相公款旅游。这一措施的实施,应该收到了好的成效,为国库节约了不少银子。考察无路可走了,东城区又敏锐地重新开辟通道,启动预案,干脆把干部派出去。考察与挂职,本职上的区别是有,但不大,只是时间过程悬殊。考察要么十天半月就回来了,花的钱也不过数万;而挂职则可能一年半载,花的钱就肯定不是小钱。花这么多钱走一遭,所收到的效果可能只是给相关干部提供了一个长时间的出国机会,得到几份出国体会和报告之类的文字材料,与考察好不了多少,只不过是方式变了。
至于说到扩大干部国际化视野,而到国外挂职,理由不够充分和具体。什么是国际化野视?包括些什么内容?恐怕是要说清楚的,不能大而统之。我国国情不同,与人家差异太大,很多东西只能看,不能用。学用难以结合,甚至结合不了,挂职就仅成了一个过程。再说了,如今探好了路,以后受贿出事了就可溜之大吉,让有关部门干瞪眼。
这些年我们都在向国外学习,吸取人家的经验。比如大到看到人家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器,大加赞叹,可结果我们的政府机构还是越来越庞大庸肿,难以精兵减政,而致使官僚作风严重、效率低下等等不良风气随处可见;学习新加坡的反腐做法,看着激动,可做起来扯绊太多,缩手缩脚,难以遏制腐败。小到请吃一顿饭,人家是自掏腰包,用公款那叫行贿,是犯法的,而我们猛吃海喝,全是公款买单,全国一年要吃掉几千亿。还美其名曰“吃喝就是生产力”,你说这是什么逻辑?就是一个不大的政府机构,每年挥霍的招待费也有几十万,更别说那些拥有人权财权的核心部门。
大小事件做起来都有那么大的差异,哪来的扩大国际化视野?出国的干部回来又能做些什么,还不是三两天又回到原点,已与出国挂职不相干。这样的干部培养路径,成本太高,白白挥霍纳税人的钱,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干部出国挂职,实际上是为干部出国考察找了一个充足的理由,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