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校长,李培根最近有名了。他的出名不是拿了个诺贝尔奖,或者国内的科技奖什么的,更不是像如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那样直接抨击教育体制的弊端,而是说另外一码事。当然,这码事也是与大学有关的,说的是钱的问题。
据报道,被学生称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近日在“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表示,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过低,导致高校教师的待遇“太差了”,有些教师因此不专注于学术而忙于“捞外快”。他认为,国家应大幅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严格限制教师的“创收”收入。
此话一出,舆论哗然,且矛头都指向了李校长,认为他这是给了“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统计表明1984年之后的20年间,中国高校教师工资增长了18倍,2005年已经挤入高收入者的重点纳税人行列。且与中小学教师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与公务员比已大体相当。说待遇“太差”实在离谱,甚至没有道理。
这个观点笔者是赞同的,大学教师因为处于整个教育的高端,就有优越性和特殊性。就工作辛苦和思想精神压力程度,是难以与中小学教师比的。他们不必坐班,每周就上那么几节课,而有些课程已经上了多年。课都不需要备,又不搞什么“末位淘汰”,更没有升学压力,日子悠哉悠哉。具体说到待遇问题,目前显然已经不低。我无法得知一个副教授和一个教授现在的工资状况,但按前几年北大副教授阿忆自己晒的月薪是4786元,相当于目前一个副处级干部的月工资,当然还不排除有其它隐形收入。这种隐形收入究竟有多少还真不好说。
以一所“二本”院校为例,有在校生8000人,当地政府会按每名学生每年5000元的经费拨付。如果多招了2000人,就只有学校想办法,或者在学生身上打主意,或者去疏通社会渠道和上面的渠道,钱是少不了的。因为大学在中国,从来都是宠儿,大学老师更是如此。这些仅仅是“人头费”,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工程,可能另列项。学校内的一些院系,收成好的每年暑假还会组织全体教师出游,教师象征性地出少部分钱,大部分由院系支付。有的还到了国外,每人的花费也有万把元。说待遇“太差”没有依据,难以服众。
而把教师不安心于学术课堂,也归于此,更没理由。整个社会都这么浮躁,大学能不浮躁?教师能独善其身?哪怕你再高的待遇,也难以使其平静,安于学术?这是现实,人的欲望不可能满足。
“在哪座山就学哪座山上的鸟叫。”这是一句俗话,不妨借来一用。从这个角度论,李培根校长的观点并没有过分之处。为教师们呼喊,争取待遇,也是校长的职责。如果不说不喊,他倒失职了。前些年官员们到外国考察,其他主要的东西没学来,回来后大谈“高薪养廉”,结果廉没养成,工资待遇哗哗往上升,让其他群体看得眼睛都流出血来。
李校长此举,似乎是步其后尘。假设经过李校长这一振臂而呼,大学教师待遇可以和公务员相当(我说的是真正的待遇),或者还高于公务员,退休金也这样比照,而不是差了一大截,那倒是知识分子的福气了。那么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才是真实的了。这才是国之大幸,知识分子之大幸!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宽容李校长的观点,接受李校长的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