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文化精英并不差钱

(2010-09-06 10:47:01)
标签:

文化杂谈

杂谈

(已发表)

    中国知识分子都是清贫的,从古以来,无不上演着街头卖字卖画、办私塾、给大富人家的孩子当先生等等大同小异的生活故事(当然,除和绅之类的知识分子之外),有的甚至贫病交加,折磨至死。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会叹息一声:唉,百无一用是书生!以为中国之知识分子,一旦与文化结了缘,就埋下了贫困的根子。

    近期翻看一些民国史料,才发现身处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思想活跃的民国时期的文化精英并不都是清贫的代名词,他们学问大、名气大、收入高,虽不是家财万贯,倒也不为生计发愁,日子过得宽裕。据载,在20年代,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胡适、辜鸿铭、马叙伦、蒋梦麟、马寅初等人的月薪为280银圆。而一块银圆即使在上海,可以买到7斤猪肉。可见,薪水是很高的。

    胡适是是1917年7月10日回国的,这一年他才26岁,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哲学、英文修辞学等课程。他开始的月薪是260银圆,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00多元,但住的是教员免费宿舍,不需交房租,伙食费仅花9银圆,就能有“两菜一汤”,每月的节余有200多银圆。一个月之后,他升为一级教授,月薪升至280银圆。由于有如此丰厚的薪水,他的日子过得比在美国时还优越舒服。

    鲁迅就更高了,他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逝24年中,据悉总共收入为12万多银圆,约合今天的人民币480万元。且将平均收入的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总价值约合今天的人民币52万元(这还是较为保守的数字)。在他生命最后9年,完全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700多银圆,相当于现在的人民2万多元(而当时一个上海4口之家的每月生活费不到40元),完全不需再替

“官场帮忙”和为“商场帮闲”。

     就是以办报著书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梁启超,收入也不低。1912年12月他创办《庸言报》半月刊,在家信中说:“若至二万份,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一万份则仅不亏本,盖开销总在五六万金内外也。”这说明报纸发行到2万份,就可有5万多银圆的收入。后来他给《东方杂志》撰文,每千字为20银圆稿酬(约合人民币800元),所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版税为40%,加起来也很可观。

    民国的文化精英并不差钱,他们有一笔丰厚的收入,不为饭食谋,生活殷实而富裕,才可以租一个四合院,养活一大家人,还可请保姆,料理家务。知识分子都惜时如金,没有了生存的忧虑和压力,他们可以独立思考一些与国家、民族有关的大问题,或安于学术,潜心研究,以教育文化为业,走教育救国之路;或摆脱专治的羁绊,解构旧制度的腐朽性,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呼吁民众觉醒,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度。

    饱食而不安于现状,富裕而忧国忧民。这大抵就是民国文化精英的心路里程,所以他们才在中国近代代史上树立起一座碑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