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每天工作多忙,有四件事是要做的,那就是读书、幻想、思念和锻炼身体。这四件事虽然在追求时尚的人看来太传统,但做了,心里就坦然踏实了;不做,则是空空的,少了精气神。
关于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道出的是时常写些文字的人(虽然这些人时下有些尴尬甚至遭冷遇),要多读书、善读书的真谛。但对于不常写文字的人,在于思想明智,在于多些见闻和长些知识,在于放松心情,全当娱乐。当然,每天都要坚持读书,也不易,是要有粗略地打算的。在时间上统筹安排,或早晨上班之前,或晚上9时以后,花上个把小时,就着一杯清茶,潜心阅读,将心绪沉静于书中,不仅打发时光,且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读书的范围要大,内容上要丰富,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奇闻异事等等,都可涉及,随意博览。“开卷有益。”这话说得很精道。只要读书,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绝对无坏处。鄙人一个朋友原来沉湎于麻将,后来改道读起了书,如今就连刘醒龙写的3卷本、上百万字的小说《圣天门口》也能耐心读完,讲起其中人物情节滔滔不绝。你与他说闲话,巴尔扎克、海明威、贾平凹、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等,都略知一二,让人刮目相看。如果不读书,不仅记忆力容易减退,而且为人品质也会降低,哪怕是住着别墅,开着宝马。
关于幻想。《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以社会或个人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没有实现的事实有所想象。依据这个解释,幻想是人的精神需要,是美丽的。就平常人而言,幻想无时不在,比如“蜗居一族”幻想着有朝一日有属于自己的宽敞居所;“房奴们”幻想着哪天突然发财还清银行贷款;毕了业的大学生们幻想着找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彩民们幻想着中大奖;幼儿园的孩子们幻想着长大了去当这“官”那“官”;走路的行人幻想着有一辆私家车;街上的乞丐幻想着哪天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小饭馆的经营者幻想着以后开一家大饭店,等等。这都是由于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还缺这少那,所以只好在幻想中去弥补。其实,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就是幻想的结果,电灯、电话、各类飞行器、海上行的、地上跑的,无一不是来自幻想。幻想让我们看到希望,憧憬未来产生动力。因此,每天幻想可以满足精神需求。
关于思念。思念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关系的表达方式,维系的是人之常情,是喜怒哀乐、担惊受怕、牵肠挂肚。容不得你愿不愿意,只要你有家人、亲戚朋友,思念必定成为每日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挥之不去。我的一个朋友,儿子在北京读书时,担心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天天晚上守着看“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下雪了刮沙尘暴了,都提心吊胆,要打电话详细询问,交待注意事项。说了,心里才踏实。儿子毕业后在上海找了工作,,还是天天挂念,担心儿子刚入社会,经验欠缺,又不懂上海话,会不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顺不顺心、饮食习不习惯、找没找女朋友、星期天到哪里玩一玩啦等等,又成了思念的主要内容,每周要打两次电话。每次打电话时,俩口子都抢着说话,至少要说15分钟,直到把该交待的都交待完了,连多余的话都找不到说了,才不甘情愿地挂了电话。这仅仅是解读人世间诸多思念例子中的一个,是信手拈来的。思念将人的情感纠集起来,贮存发酵,酿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人间美酒,馨香四溢,是每天必须的。没有了思念这杯美酒,我们将失去真情的醇美。
关于锻炼身体。“吃丑吃好,没有病就好。”这是一句俗话,来自民间,道出地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革命家们境界很高,将身体健康作为追求理想的基石加以阐释。蜀国的张飞,一生叱咤风云,然而只在手心里写一个“病”字,就痛哭不已。还有家产上千万、上亿元的富豪正值壮年突然夭折,著作等身的年轻学者积劳成疾,一命呜乎,这一切都是身体健康原因所至。可见,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人生一大幸事,什么东西都不能取代。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健康往往没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只知为名为利奔波,为生计劳作,而忽略身体锻炼,直到病情找上门来,才恍然大悟,说亏待了身体,然而一切都晚矣。那么,我们是否就真的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呢?并不是!每天早晨和傍晚,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是可以挤出来的。如果连这点时间都不为身体提供,找理由加以拒绝,做大事的人就有愧于社会,做小事的人就对不起自己和家庭了。锻炼的方式很多,也很简单,游泳、爬山、跑步、走路等等,只要自己愿意。身体锻炼好了,自己少些痛苦,家庭少些拖累,国家少支付些医疗费,是功在当代的事。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喧嚣的社会之中,每天都坚持做这四件事,并且形成良好习惯,生活就更有意义。因为,我们渴望每天都过得充实随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