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

(2010-08-09 10:46:57)
标签:

杂谈

    舆论监督,简言之就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那些违法乱纪、影响民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行为。这是新闻媒体赖于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所谓的“铁肩担道义”。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语境中,媒体作为主要舆论工具,不仅难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那些违反党纪国法、危害民生、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行为无能为力,成了旁观者,而且反过来成了被监督的对象,叫做监督舆论。

    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似乎只是主谓词组变成了动宾词组,但差别大了,监督对象和被监督对象的位置完全被颠覆,舆论监督变异为监督舆论。这一变异使媒体处于尴尬的位置,少有作为,尤其是地方媒体更显突出。引用一个例子是媒体听闻当地一家化工企业随意排污,不仅污染了当地饮用水,而且排放的烟尘也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农作物收成,遂派记者前往采访核实,的确是事实,应该将这一新闻报道出,督促有关部门加以监管。但是记者回来之后还未写好稿,当地领导的电话就打来了,给予压力,不准报道这件事。还说如果报道了,就会影响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添乱。听这意思,倒是媒体的监督有问题。这还不算,上级主管部门闻知也打招呼。如此的舆论监督自然就变成了监督舆论,让媒体和记者明白自个已是被监督的对象。情况是复杂的,想反映民声、主持公道也是不容易的。

    当地为何要阻碍舆论监督呢?原因有几点:一是这家污染企业是当地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属于纳税大户;二是害怕一监督,群众要么闹着使其搬迁,要么索赔危害带来的损失;三是地方的一个政绩,一报道就可能被关停。基于这些原因,污染企业动用各种资源,转眼间可以由弱势变成强势,迅速化解危机,使舆论监督付之东流,还警示“下不为例”,成了读着好听、难以见实效的作为和口号。就像辽宁的一个县委书记,媒体报道了他治下的短处,居然肆无忌惮地派警察进京抓记者,产生恶劣影响。最近黑龙江伊春发生空难,前去采访的4名记者却被当地公安机关扣押,后经在场的10多家媒体的同行抗议,才获释。意味深长地是公安局长致歉的话,说记者文化素质高,他是个粗人千万别在意。听听,作为局长的“粗人”把一件违法的事说得这么轻描淡写!当地让一个“粗人”领导执法,问题有多严重?

    舆论监督为什么变成了监督舆论呢?这是因为一些领导出于政绩、升迁方面的考虑,以及当地形象优劣的权衡,并不是从关乎群众利益角度,以民生大义为基点,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为出发点,不习惯甚至不懈于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看作“给工作添乱”,或者“干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实际上是旧有的传统观念作祟,对成绩大肆抄作,出现天大的问题捂着藏着,不让媒体介入,封锁信息通道,比如矿难、毒奶粉、造假、豆腐渣工程等等违法乱纪之事。如此,监督舆论就成了事实,谁还会想到舆论监督,心甘情愿让舆论监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