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患:一个难解的结
(2010-08-02 09:24:38)
今年这天气有点怪,先是干旱,好不容易熬出了头,享受一下上苍赐给的甘霖,可如今水患又找上门来,惹出不少麻烦,殃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将广州、南宁、南昌、武汉等城市的街道变成了河流,地下停车场变成了水库,商店进水,民居被淹,汽车遭浸蚀,损失很大。我们从电视上目睹的是一幕幕各级政府和领导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降到最低,组织救灾的场面。这的确很感人。
逢暴雨成涝、成灾,已经成了南方许多城市大凡在汛期都要面对的事实、面临的考验,或者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怎么将这一结解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似乎没有找到有效方法,因而才年复一年地上演“水漫金山”。但是,最近媒体广泛报道的江西省赣州市有关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发挥的作用,让人眼前豁然一亮。6月21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内未现明显内涝,“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而当洪峰到来时,市民并没把它当回事,“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安然地做着生意”。这都得益于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发挥了作用。读罢这一段报道,笔者看到的是城市治水的一个典范。
那么,福寿沟为何物,居然让一座城市免受水患呢?有史料称,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到了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做知州。为防水患,他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这条沟排水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自此沟建成,赣州无忧,至今还发挥着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条沟利用地势,坡度是现代下水道的4倍,即使流量再增加三四倍,也仍然可应付。奇不?这可是近千年前一个没有留过学、没有出过国的封建官吏的杰作啊!刘彝咋就有这样的超前意识,做一个千年工程造福赣州百姓?
说到此处,话题又延续到现代城市建设的问题上。近些年,举国上下大搞城市建设,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城市快速扩展,高楼平地起,可谓日新月异。据悉,全国有200多座城市正在向着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冲刺。这消息按理说应该使人振奋,但问题是如果只注重地上的规划建设,而忽略了地下的排水系统,当这么多国际大都市建起之时,会不会又成为水患的重灾区呢?这仅仅是忧虑和假设,难以预见。而现实是水患令城市添堵,每当暴雨来袭,必是渍水满街,不仅市民生活受影响,经济也受损失。今年5月,以广州为代表的现代化摩登城市,“一场暴雨造成全市经济损失达5.4亿元”(广州市政府通报)。这说明城市水患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绕不过去的。
“分辨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这是一名台湾作家的话,虽显偏颇,不妨借来提个醒。“金玉其中”,经不起一场大雨考验的城市,不管地上怎么富丽堂皇,都难以闪烁现代都市的光环,因为排水和治水能力,近年来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座城市文明与欠文明的标志。所以,城市建设发展只有“地上”和“地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水患才会离我们远去。
要解开城市水患这个结,的确应该学一学刘彝,尽管他只是一个封建官吏。但他对城市建设的理念,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百姓的具体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毕竟,人家做的这件事,经历了岁月的检验。 |
|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