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莫问出身

(2010-07-28 21:58:02)
标签:

杂谈

    应该承认高考是大学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择优的办法,但高考自身并不完美,在人才选拔上用单一方式肯定有遗珠之憾。
    据报道,38岁,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在辽宁锦州靠登三轮车养家糊口。凭着在古文献研究方面的天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自学,经3名教授联名推荐,他以“非主流”的方式敲开了复旦博士生招生考试的大门,成为复旦大学2009级新科博士。
    应该说,蔡伟是幸运的。他走进复旦也因此被称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佳话,在社会上传诵。试想,如果没有他对知识的渴求,孜孜不倦的努力;没有教授们对他自学状况的了解,一致“联名推荐”,自主录取博士生;也没有复旦这样的名校,敢于挑战当今招生录取规则,另辟蹊径破格招收学才,一个仅有高中学历,且已人到中年的三轮车夫,是不可能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的。那么,他执著努力取得的成果,至多是一种“业余爱好”,属于个人兴趣使然,很难得到认同,与教授没有关系,与大学更无半点瓜葛。
    “蔡伟现象”的确对我国现行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思考的话题,那就是不要设置鸿沟,非把学历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更不要把学历和才能画等号,给所有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权力。有一项调查表明,对复旦破例招收蔡伟读博的支持率为91.2%,对在现有环境下认同高校自主招生的占了51.9%。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高考是大学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平择优的办法,但高考自身并不完美,在人才选拔上用单一方式肯定有遗珠之憾。比如蔡伟就是由于偏科,高考失利,在大学之外一呆就是20年,不禁使人一声叹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陈丹青在数年前愤然辞职,理由就是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学生,认为名曰“不拘一格降人才”,而实际是“一格一格降人才”。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本来要招为研究生,因为英语考试不过关,使他无能为力。而有趣的是英国的一所大学却录取了这个学生,原因是他在油画方面有天赋。这实在是对现行考试制度入木三分的讽刺。
    针对这种现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这样认为:“如果把考试固化,推及到人才选拔的每一个层次,一些偏才、怪才就会失去机会。尤其是博士生阶段,需要的是对某一门学科特别热爱、愿意钻研,且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最会考试的人。我们至少应该把招博士生的权力还给教授,因为他们最有资格去判断什么样的学生最合适。”如果是这样,陈丹青也可能不会辞职,更多的蔡伟式学生就能够“遇见能看上他的人了”。
    英雄莫问出身,只凭本事,但愿有更多的蔡伟脱颖而出,诸如早期的梁漱溟、沈从文们一样,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