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激情逐日”到“科学扫盲”

(2010-07-28 21:27:16)
标签:

杂谈


    这个时刻让人难以忘怀。7月22日上午,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日全食自西向东,沿着长江流域划过中国大地,时间长达6分钟,覆盖人口达3亿。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一时万人空巷,争睹这一500年一遇的奇观。正是这次日全食最佳观测点集中于中国,国际天文界也因此称其为“中国日全食”。
    日食这种天文现象,在旧时被称为“天狗吃日头”。最早的记载来自《尚书·胤征篇》,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叙述的:在夏朝的仲康时代,有一次现“天狗吃日头”现象。按礼数,天官本应上报朝廷,秉呈天子。天子得知后即率领众臣在殿前设祭坛,焚香祈祷,并向上天贡献钱币,请求赶走天狗,重新让太阳散发光辉。但偏偏在这时天官羲和因为喝多了酒,陡增醉意,疏忽了这一天文现象,没有及时上报朝廷,从而惹怒了天子,致使羲和命丧黄泉。此次日食被称之为“书经日食”或“仲康日食”。对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本《日食简记》这样记述:“就中国地方而言,过去约400年内,中午能见全食的不过4次;至于中午附近在黄河及长江一带人口稠密的地区能看见全日食者,500年只有两次,一次是1542年8月21日;一次就是今年。”这是日食、日全食的相关文字记录。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人们则以为日食是不祥之兆。早些年每当日食不期而至,民众就会神情紧张,甚至恐慌,年纪大的长者往往会带头邀约乡亲,一边喊着“天狗吃日头了”,一边敲锣打鼓放鞭炮,以此赶走“天狗”,拯救太阳。如此的举动要持续到日食结束,才算大功告成。而这种民俗文化,同样被复制到月食中,延续了千百年。
    如今,原本人见人怕的天文现象却成了民众难得一见的视觉盛宴,成了了解更多天文知识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的科学普及,他们对这次日食途经城市的时间、气象、发生过程、出现什么景象了然于心。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这些陌生的日全食经历专业术语已被普通观测者认知,并能脱口而出;日冕、日珥等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也是普通民众观看日全食的最大兴奋点。
    这次日全食引发亿万人“激情逐日”,酿成天文热,激起人们对宇宙的诸多联想,演绎了一场“科学扫盲”的天文大戏。日全食是短暂的,而我们所期待的是其带来的“科学热潮”应该发展为一种常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