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车德”就没有平安

(2010-07-27 15:34:53)
标签:

杂谈

    弹指一挥间,原本满街的自行车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机动车。中国,也就由自行车王国脱胎为一个汽车王国,机动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78亿辆。而在玉溪,据市交管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3月,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万多辆。于是,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出来,问题也越来越多。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还需驾车人具备良好的“车德”。什么是“车德”呢?简言之就是一个驾车人驾车时体现出的文明素养。驾车时遵守法规、文明礼让、尊重他人就是有良好的“车德”;超速闯红灯、肇事逃逸、严重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疯狂飙车、占用非机动车道、不自觉排队、见缝就钻、大声鸣笛、过斑马线时不减速、与行人抢道、比谁胆子大等等违章驾驶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就是缺乏“车德”。
    公共场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道路、街道就是公共场合。在没有设立红绿灯的路口、学校和居民小区前,行人要过斑马线,汽车就要减速礼让,而不是与行人争道。这在文明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顺理成章。但是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就难以通行了,行车的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前久媒体报道的老汉怒砸“缺德车”就是一例:在甘肃省的兰州市,一些机动车在经过一小区前的斑马线时不减速,呼啸而过,危及过往行人生命安全。小区内一位老汉无奈之下,挺身而出,见有车辆不减速,就用砖头砸之,加以阻止。本是维护行人安全的斑马线,被驾车人熟视无睹,危机四伏。这种方式虽然极端,却有90%的受访网民表示支持。这说明“缺德车”已经成了众矢之的,超出了公众的忍耐限度。当然,保卫斑马线并不是靠砖头,而是靠交通法规,靠驾车人的道德规范,或者说“公共精神”。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要使交通环境井然有序,将“人车对立”情绪疏解为“人车和谐”相处,需要构建驾车人职业道德体系,使每个驾车人都拥有“公共精神”,拥有良好的“车德”,确立“车让人让出一份光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的理念。当然,良好“车德”的形成,并不是靠单纯的道德要求或者自律就能够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法规的规范。没有法律法规的规范,行为就会放纵,一切道德约束就如同虚设,难以起到作用。比如整治“醉驾”,执法到位,给社会一个明确交待,情况就大不一样。故而,“车德”的形成,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撑,并非仅只是依靠个人行为规范,或者单向的教育宣传。这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一旦出现违法行为,要有足够明晰的法律条款让其对号入座,对违规车和违规人起到惩戒作用,使之在不敢违法的同时,培养不愿违法、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觉悟,养成良好的“车德”。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惯。
    人在肆无忌惮的车前是弱势群体,他们的人身安全与驾车人息息相关。遵守良好的“车德”,提高交通文明意识,是每个驾车人的责任,符合个人、家庭、社会的要求。行车无德,必招祸患。行车有德,可保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