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人一想到印度电影,无非就是宝莱坞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桥段,还有开了挂的印度阿三,其实不然,目前印度的电影质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的多,之前印度题材的《贫民富翁》早早就拿过奥斯卡小金人,这几年印度的电影不断与好莱坞接轨,制作上也是紧跟世界一流水平。在我国电影市场看似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身边的邻国,像日韩,像印度,都已经甩我们越来越远,原本固有的差距不断被拉大。最近的这段时间,日本出了个《你的名字》,韩国出了个《釜山行》,印度出了个《脑残粉》,各种国外的类型片都在刷着我们的朋友圈,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叹息。
还是觉得《脑残粉》(英文名《Fan》)这个名字起的太过随意,要我我就给名字衍生为《粉丝的怒火》会不会更应景一些,哈哈。电影本身的故事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位粉丝异常喜欢自己的偶像,一辈子都在模仿他的言行举止,而当他有一天面对自己偶像的时候,那些发疯的举动被自己所追随的人一一撕碎,于是展开了一场报复自己偶像的行动。

其实作为娱乐从业者,见识疯狂的粉丝追偶像的场面太多太多了,大多脑残粉都是年纪偏小没有多少社会阅历,从而抓住喜欢偶像的这个点不断意淫和释放,活在被子里框住的是世界里。显然《脑残粉》变得更为魔幻一些,一位粉丝能够乔装打扮,在各类公众场合充当真人,败坏名声,这种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荒诞故事,在电影里却被赋予了惊天大盗似的架构与套路。巨星阿利安和模仿者高瑞夫就像是猫鼠游戏一般,你追我赶,却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落后一步,被人逃之夭夭。
在我们周围,也存在着这么一群模仿达人,他们长着与明星相似的面孔,表演都极尽贴近他们的风格,常年在各小型活动走穴演出,他们就像是高瑞夫,或许他们未必是喜欢自己模仿的这个人,而是只是单纯的把这项才艺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所以才不会出现这种“成也粉丝,败也粉撕”的情况,反倒是那些疯狂的脑残粉,因为追星而造成各种社会新闻的真实案例屡见不鲜。

可能细心的观众发现了其中的一个事实,就是无论是阿利安还是高瑞夫,都是沙鲁克·汗自己饰演的,一人分饰了两角,即演了偶像,也演了粉丝。这也就从另一个层面上烘托了电影的高度,通常一个人在一部电影里演两个角色,不是疯子就是戏骨,沙鲁克·汗显然这两边都占了点。两个角色无论是从举止还是形态,都无法联想到是同一个人饰演的,而沙鲁克·汗恰恰就是如此,这也成为了本片深度挖掘后最大的一个看点。
一个明星的自我修养,一个粉丝应如何摆正追星的态度,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无论是印度的娱乐圈,还是我们的娱乐圈,现象大抵都是如此,《脑残粉》就像是这个浮躁的娱乐圈一股清流,让我们重新审视着这娱乐至死的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