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进料理 日本的寺院素食

(2015-03-26 08:35:42)
标签:

美食

分类: 素食文化

 

精进料理 <wbr>日本的寺院素食

 

 

 

精进料理实际上是一种斋饭。因为它不使用鱼贝类和肉类,是只用豆制品、蔬菜和海苔等植物性食品做成的菜肴。日本虽然不是纯粹的佛教国家,但在世界风行素食的今天,许多人特别是家庭妇女喜食精进料理。在日本除了街上的精进料理馆以外,人们更喜欢去寺院吃地道的素斋。近年来利用精进料理治疗慢性疑难病症的热潮也在悄然兴起。

 

       日本永平寺的精进料理很有名,现在以永平寺一天三餐的料理为例,介绍一下精进料理的内容。(当然每天每餐的料理也许都不一样)早餐为白米粥、萝卜咸菜芝麻盐;午餐为麦饭、萝卜、油豆腐、裙带菜大酱汤、菠菜和纳豆(麦饭中白米和大麦的比例为10:1);晚餐是麦饭、土豆和豆芽的大酱汤、洋白菜和黄瓜的盐渍物、大酱、芝麻拌洋白菜、煮高野豆腐和胡萝卜、海带。

 

精进料理的极意被认为“由无生有”。由于材料有局限性,所以更需要制作功夫和独特的创意。一切都是从“心”出发,这和禅心是一脉相同的。

 

在营养过剩的现代,日本人认定素食不但是养颜减肥的良方,也是实现健康的有利途径。所以许多年轻日本女性在日常饮食中喜爱选择精进料理。

 

引自《你知道什么是精进料理吗?》

作者:刘文东

 

道元禅师的料理
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这样记载日本:“在那块土地上没有牛,没有马匹,没有老虎,没有豹,没有山羊和喜鹊……那里的气候温和。无论在夏季或冬季,人们都食用新鲜的蔬菜。”还说他们同样食用一些鱼类和贝类。确实,日本曾经是一个素食主义盛行的国度。佛教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人开始接受佛教中对狩猎和捕鱼的禁忌。
 
在天武天皇时,更是宣布了一项法令,禁止了僧侣肉食且限制僧侣的饮食范围。在当时,烹饪技术尚不发达,仅是生吃,或者是在煮熟的蔬菜里加些醋、盐、酱(盐腌汁、酱油)等简单烹饪。公元13世纪,日本禅宗中曹洞宗派的创始人道元禅师正式确立了日本素食烹饪——精进料理。“精进”二字,是梵文中“VYRIA”一词的日文翻译,意思是“存善远恶”。
 
道元禅师俗家姓源氏,生于镰仓幕府的乱世时期,据记载,其骨相奇秀,七岁读《毛诗》、《左传》及诸经史,不由师训自然通晓。童年时期,道元禅师即遭遇母亲病故,“人啊,为何逃脱不了这世上的纷争、病痛和死亡?愿你能找到超脱这些苦痛的道路……”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深深地刻在道元幼小的心灵上。于是年仅14岁的他出家。为了寻求佛学真谛,24岁又远渡重洋前往大宋修习佛法。
 
道元在中国寺院里所见到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僧对“食”的一丝不苟,让他很震惊,从而改变了他对“食”的看法,并把宋朝修行道场的餐食样式带回了日本。他通过《赴粥饭法》和《典座教训》两本著作,阐述了饮食的可贵。他曾写道:“精进烹调必须展示出对佛法的深信,必须拥有丰富的经验、正义和善良的心灵。”
 
曹洞宗寺院里的禅僧们都依照教法把食事当作修行之一。他们一天的食谱大致如下:早餐(小食),粥/麻油盐/酱菜;午餐(中食),麦饭/味噌汁/酱菜/配菜一品;晚餐(药石),麦饭/味噌汁/酱菜/配菜二品。
 
这些食物里当然不含任何鱼肉等动物蛋白质。配菜二品是指盛在碟子里的一丁点小菜。只有成年男性所需能量的一半。一些刚入门的僧侣,很容易受饥饿的困扰,但过了三个月之后身体便可习惯这样的饮食,原因是肚子容量变小了。同时排便容易畅通,排泄物不臭而且皮肤会变好。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料理的微妙趣味和食物原味。
 
道元禅师曾训示一位云水僧:“一滴水也是佛的生命。”换句话说,精进料理首重令每一种食物材料的所有部分都彻底发挥功能,纵是一粒米、一片叶、一滴汁都不能浪费,必须令食物从各种元素中得到真的味道。比如烹饪茄子时,它的茎通常被认为不能食用而被丢弃,而精进把它切成小片然后放到汤里作为一种装饰。当然,它们是可以食用的。
 
精进料理的菜单永远是季节性的。例如,在深秋,由炖的时令蔬菜、蘑菇、坚果和树叶形状的麸(一种面筋)做成的合炊,反映出花园中彩色的秋叶、腰果和银杏。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和餐的精神追求。
 
精进料理在13世纪传遍了整个日本。道元在《赴粥饭法》中记录了斋饭烹调人的责任与用餐者的心志,曰“用餐时不得多言”。这也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这可能也和过去的吃饭习惯有关,以前在日本是各自用菜箱当小饭桌分开吃。大家围着饭桌边谈天边吃饭的情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引自《500年前,人们都在吃什么? 》
作者:栗月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