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币国际化想到的

标签:
杂谈 |
1. 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雄冠全球,因为这是多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央行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隐性QE,也即其强制结汇政策。这点几乎没人认识到,也没人提到。外贸企业必须到央行结汇,其实际效果等同于央行从外贸企业那里购买资产(出口的货物),然后央行把这些资产在国外换成美元等外汇。央行大量购买资产就是量化宽松QE,只是大多数央行通过购买金融资产来宽松,而中国央行是等同于购买实物资产来宽松。所以,中国央行的资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央行。在这样的QE规模下,官方的通货膨胀数据只能说是被严重低估了。
http://s8/middle/69e715d2gbe62fc335237&690
2. 经济的转型:这个不可能短期到达,也就是说还只能是个梦想。消费的提高有太多的障碍,而且,(中等)家庭负债率应该不低,虽然没有统计数据来说明。也就是说,储蓄率将很难下降。多年来,政策都是通过低利率甚至负实际利率把财富从家庭(或者居民)转移到政府及相关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拉动经济并且扩张国有资产。而今要改变这个模式,也即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比重,思路是对的,但困难重重。所以,也如同以前所说,甚至房地产调控都在实际松动了,在中国国情下这是必然的。
3.
全球三大贸易顺差地区/国家:中国,日本和德国;以及2大贸易逆差国家地区:排除德国等的欧洲边缘国家,美国。这种长期的贸易不平衡已经带来了目前世界的诸多剧烈问题,而且,经常账户的不平衡(对应于收支不平衡)理论上实际上都是不具持续性的,必须在某个时候得到纠正。在金本位的时代,这种纠正来得自然得多。在法币时代,这种纠正就遇到各央行的人为拖延。上述5大地区,除德国等外,都有严重的债务(相当于GDP),特别是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债务定时炸弹。如果其贸易顺差完结,或者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必须靠输入资本来融资,否则其巨额财政赤字就没有来处,除非开动印钞贬值日元。所以,日本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风向标作用越来越强,因为作为第3大经济体对其他国家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影响极大。而中国在国际形势最复杂的现在却在极力把货币推出去。也许是看到欧元区疲软,想争个位置?或者被包括世行,IMF在内的忽悠?还要知道,欧元在1999年正式推出时正好遇到美元的大贬值周期,所以当时还算顺利,但现在由于其自身设计缺陷导致几乎不可克服的问题也在绝望地挣扎;而当今,美元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大升值周期。
4. 中国历来的增长模式等等与货币国际化背道而驰。没有开放资本项目,怎么可能真正的货币国际化。所以,搞了一个香港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这种蹩脚的做法。而且,人民币债券市场严重滞后,而债券市场才是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市场。JPMorgan最近点评了中国金融的3个试验:
(1)温州金融改革:主要是想招安当地的地下金融,但缺乏具体细则,而且金融是没有地界的,最终影响不会局限于当地。
(2)上海:允许海外对冲基金,PE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在当地募集人民币以投资海外。这还没实施,但如果美元升天,这无疑是其弹药之一,或者是人民币的枷锁。
(3)深圳香港的双边贷款。总之,这些实验还没有详细内容出来,所以详细评价也不容易。但都没涉及到根本性问题。
5. 提提中国股市。其实没什么新的观点,如同去年底开始说的,中国股市今年是比较好的方向。但欧美的股市是另外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