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深山古村到美丽乡村》
(2022-09-18 11:39:01)分类: 我的散文 |
从深山古村到美丽乡村
逆水而行,看山蜿蜒,一路颠簸,奔向蓝田。
这水,是西溪的支流,常年微波细浪。这山,是戴云山的支脉,总是巍峨青绿。蓝田乡地处安溪县中部偏西,距安溪县城64公里。在它的西北方向上的进德村,群山环绕,林丰竹茂,溪水长流,田畴丰饶,家园永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小小的山村,总是如此美好!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古树是历史的见证,同样见证了世世代代的子民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村还有不少的古树,而且都有久远的传说。”一位老者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原来他就在我的身边,戴着斗笠,穿着运动鞋,干净利索。我问:“不少,是多少,古树都在哪里?”他笑着说:“随处可见。”我忽然觉得我问的有些唐突,甚至没有礼貌。“来,请喝水。”我想把我手中没有打开的矿泉水给他,“不用,我们来去戏台那边喝茶,咱们安溪人还是喝铁观音,我们这的茶很香,很有喉韵。”
曾经的戏台,今天变成我们喝茶讲古的好地方,不远处一群老女老少在演唱南音《春光明媚》。他熟练地泡茶,我们慢慢地品茶,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他告诉我,很早很早以前,村庄竹林茂盛,棵棵像弓箭一样苍劲有力,竹笋可以食用,成熟的竹子可以用来制成扁担、竹篓等,增加收入,是大家的宝贝,就取名箭竹,后来觉得不雅,就用闽南话的谐音叫进德。
我这是第二次到进德,前次是2017年,印象当中当时没有听说进德曾经叫箭竹。我将信将疑地他老祖宗为什么要这样改。他说:他的祖厝有一副书法“德业日进”,族谱也有记载。我在想,从“箭竹”这具有植物性实物性的名字改为“进德”这具有方向性精神性的名字,是一种升华,一种更高远的期盼。我们知道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正是村庄发展到一定时候,一次华丽的转身。
尽管我这样苛刻,甚至不怀好意,但他出于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他给我讲了他家乡的瑞云古桥、尚德土楼、古墓、古寨、古老的民俗农历二月十五迎灯……
进德村,真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当我置身一个叫香村的角落时,听着倒节竹久远的传说,抚摸着若隐若现的旧地基,一番古意又涌上心头。可是,这个烟火消失的村庄,如今是庄稼地,成片的玉米正在扬花,楚楚动人,好像在告诉我它们的现状和未来。
进德村从历史深处走来,我站在半山坡俯瞰,山前盛景入眼来。一些老房子还在,瓦顶深黑,四周环绿。一座又一座高高的房子屋顶都是红色的,是新进才统一装修的。我知道进德村已经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日新月异。
就在村部,我和刚卸任女书记王秀美女士聊了起来。她说,2016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市里的干部叫张国荣,任进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筹资金、找项目、谋发展、建堡垒。”乡村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她打开手机,发给我一篇有关的报道给我看:“在进德小学和村部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装备156KW,预计年发电总量达20万度以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17万元;在进德村青林尾、尾村建设50亩淮山种植基地,同步配套观光游步道、灌溉水渠、疏排水系统和景观凉亭等景观工程建设,有52户村民年增收3000元以上,这其中有贫困户5户。 增加乡村道路建设,方便村民出行;对河道进行整治,配套建设人行步道和道路绿化,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站,擦亮美丽乡村“招牌”;建设多功能家庭休闲农庄,既能寓教娱乐,丰富本村民众生活,又同时解决部分村部分富余劳动力工作就业。”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德村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大踏步地迈进。
夕阳西下,我们还在进德村的天光里徜徉。宽敞的环村路上人来人往,偶尔有轿车、摩托车经过,没有一辆车鸣笛,惊扰他人。远远地看到一座小院前的一辆小车旁围着一群人,同行的老林告诉我,是进城的年轻人回来看望老人。他们要进城了,土特产小包大包装往进车里装。一个小女孩在挥手:“奶奶,再见!”多么温馨的场景。突然,他拿出手机看了一下,告诉我说,他不陪我了。他说他的儿女带着家人和同事,一行10多人已经到县城了,再过一个小时就到了。他们要来避暑几天,他要回去准备准备。他的脸上堆满笑容和骄傲。
我看着他的背影和矫健有力的步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听到山林山鸟的歌唱,看到溪里鱼儿游弋。田里的稻子正在抽穗,田边的丝瓜正在开花,青瓜挂在架上。
天边似火的晚霞辉映着大地。一首田园牧歌响起,响彻天宇。一幅美丽乡村的盛景徐徐展开,新宏图新亮色,奔腾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