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揭阳武庙是国级文物,市级文物的祠堂

广东(2)揭阳武庙是国级文物,市级文物的祠堂
揭阳古城有文庙(孔庙),也有武庙(古榕武庙,俗称关帝庙),孔子是“文圣”,关羽是“武圣”,而这一文一武两庙,都是全国重点文物。
明代,沿海一带遭受倭寇入侵,揭阳地处榕江中下游,倭寇兵舰长驱直入,肆虐这座繁华的临江边城。为抗击倭寇,揭阳在北门外屯兵。在古代,“镇”为军事机构,北门外的这个军事“重镇”,还陈布一排战船。关帝庙是为兵营而建,以提供精神支持。
古榕武庙(俗称关帝庙),位于榕城区天福路68号,始建于明万历29年(1601年),历代均有重修。整座庙宇为三间三进四合院,主体建筑从头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反映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特色。
1984年,在大殿的左右增建两座钟、鼓楼,长280米的青砖封墙,镶嵌30多个各式漏窗,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前厅的八卦形木雕藻井,是广东乃至国内罕见的精致木雕藻井,保存完好,无任何修补,文物价值极高。
高悬庙中的“威宣南海”,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赐的匾额,由内阁书写并雕刻,钦差送至广东,广东军政最高长官护送至揭阳挂上。中国的关帝庙无数,获此殊荣的寥寥无几,此庙从此声名大震。
从庙里往外看。
自关帝庙建后,与倭寇的几场交战都是揭阳胜,于是每场战后,就有大型的酬神活动,庙前的空地便是表演之地,再往后,乾隆42年(1777年),建了揭阳的第一座戏台,面朝古榕武庙。这也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清中期神庙戏台,虽经清代多次重修,但还保存不少明代的梁柱斗拱。
戏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左右侧是木雕戏屏,与戏剧、关帝有关。明代中期,戏剧演出初步兴起,至清代后期盛行,蔚然成风。揭阳一向有“戏县”之称。
关帝庙的屋脊,上饰二龙戏珠,下饰 “双凤朝牡丹”,寓意吉祥,富有潮州特色。嵌瓷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盛行。
另一屋脊,上饰二龙戏珠,下饰灰泥彩塑“猛将结阵” 。
我是随意的走街串巷,稀里糊涂看到的武庙,那一片的庙少,走了很长才看到,总算没有白走。再一看,竟然还是全国重点文物,撞了大运。不是什么导航问题,因为我就不知有这景。
在家用电脑搜,到揭阳后用手机查,根本查不到这些。现在能查到,是因为我去了后,知道了那些景点名,顺带又查出其它景。
关帝庙的周边,而且高楼林立。无意中碰到真的很不容易。
不像教堂、清真寺,像个灯塔,老远就能看到。中国的寺庙、祠堂,特别是单个矮小的,非得走到“眼面前”才能看到。那天还碰到另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丁氏光禄公祠,可惜围挡修缮。
在揭阳我能看到众多的民间祠堂,完全是“勤奋”,只要是没走过的大街小巷,估计会有好看的,我都兴致勃勃去“寻宝”,至于是什么层次级别的宝或草,无所谓,反正都是我没看过的。否则,我那来的“暴走”动力。
下面都是老城里,或者才划进城里的乡村祠堂,有的还属于市级、区级的文物。有的虽然没名分,但相当豪华气派。大致按观看的先后顺序上照片。
就在孔庙那一片的古城,第一个看到的是市级文物李氏宗祠的指路牌,要不是指路牌,我大概要掉头走了,因为整个小巷一般。
李氏宗祠的大门并不大,但里面有看头。
附近的庄氏家庙,从里到外的气势非同一般,包括指路牌,不过属于区级文物。
看“庄氏”那气势,我当时就瞎想,里面会有“庄子”吗?还真有。在那些著名的列祖列宗里,还有楚庄王!
现代的最大人物,是已不在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一个“都市里的村庄”看到的“黄氏” 祠堂,那一片有好几座,名称不同,但大门口都挂着大大的“黄”字灯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1cbe140102yz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