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湘西隆回滩头纸帘匠陈银生 |
分类: 方无隅 |
一张传统的手工纸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天工开物》里写的清楚,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成浆,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
——摘自《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1978年中华书局版
文中十分清晰的描写了做纸的匠人,用双手拿着抄纸帘抄纸的过程:双手伸进纸浆池中轻轻一荡,提起来,滤掉水分,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把那纸浆一张一张的扣在板子上,几千张堆在一起,压干水,逐张揭下来,贴在火墙上晾干,便成了一张可以写字的纸。“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一笔带过的辛苦,却鲜有人知。
在滩头拜访帘匠陈银生的那一天,是个闷热无比的下午,热的我几乎丧失说话的欲望,蔫头耷脑的跟在湘西手工造纸传承人李志军的屁股后面。李志军也热,他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要面对镜头,才穿上一件有洞的白色圆领衫。刚进村口,左转走上一个小小的坡,坡上有一家人,门口坐着个满脸岁月痕迹的奶奶,“这就是陈银生的家”,李志军说。
做一张纸帘,就我的感官而言,谈不上复杂,但十分的繁琐。简单地说,分为选、织、磨、漆、烤几个步骤。选料要选老楠竹,去皮、砍节、剖篾、削尖一步都不能少。完成削尖这个步骤之后,竹条已经被变成了非常薄非常薄的竹片,这之后的精加工步骤,叫做“抽丝”,这一步骤的名称非常的形象,就是让每一根已经十分纤细的竹片儿穿过铁皮上按照直径打好的一个小小的、圆圆的洞,再从另一头抽出来。那小洞的直径从2毫米到1毫米,再到0.5毫米,竹条穿过的孔洞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根粗细均匀的,只有0.2毫米直径的竹丝。一张纸帘就是用这样一根一根的竹丝编成的,而一张纸帘多大呢?常用的纸帘,目测1.5米长,0.8米宽的规格是有的,更大的也可以做,需要更多的时间,最最普通的这种也要做一个多礼拜。滩头主要做三种纸,细纸、冥纸、粗纸,纸质越细需要的纸帘也越细,要做的时间就越长,价格就相对高一些。
▲耳不聋,眼不花
待纸帘做好了,便可以上漆。刷土漆是很难的,难就难在要掌握好漆的浓稠,涂抹也要无比均匀,竹丝不能粘连,否则纸浆无法穿过缝隙,也就抄不出好纸。把纸帘绷上一个外框,完全打开,用猪毛做的刷子刷土漆,一次就要刷一天,总共刷三次。刷好漆的竹帘防水不腐,光滑耐用。待上好了漆,帘子乌黑发亮,薄如蝉翼,紧密,透光,我们几个看客心痒痒,直想搬回家做屏风,或者就当艺术品摆着,也好看。
你没听错。82年。82年前,陈老爷子8岁,家里给定了门娃娃亲。他的岳父大人开始教他这门手艺,直到陈银生22岁那年自立了门户。那个年代全天下的手艺人,下的那份学艺的大辛苦,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生存。正巧身旁湖南日报的龙老师采访他,“为啥要做这个呀?”,“喜欢吗?”,陈老爷子回答得干净利索,“活着”。
李志军从里屋拿出了一个纸帘,和老人嘀嘀咕咕的交谈了几句,陈老爷子拿出一个小小的钻头,修修补补,下手又稳又准,根本不像九十岁的老人。李志军看我盯着他,说这是他早早就订好的纸帘,今天过来,正好拿走,有几个地方需要再修修。我说这一个纸帘多少钱?李志军叹了口气,说我们多年朋友,两千多块钱。外人的话多一点,也就只有三千元。
▲陈银生的家
以上
于京北沙河
2016.6

前一篇:湖南 · 一个山野村夫的传奇人生
后一篇:河北 · 清西陵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