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决定,写写京都。
不是因为懒,是因为工作就是写,写得多了,江郎才尽。肚子里货少,一个京都专题,基本倒的干干净净,即使脑子里那些混混沌沌的想法,也没来的及想清楚,就变得子虚乌有了。
我见到的京都是旧的。我去的地方,是艺伎的家,版画技艺人的家,老早老早的茶叶铺子,和菓子铺,老面馆,老酒馆,老书店,老寺院……
我并没用踏足出名的旅游景点。只在城里转啊转。“旧”是京都的气质。“传承”是街头巷陌的几乎每一家店铺都能用得到的词汇。我看到的旧,是人人看到的旧,我感知到的古,是人人感知到的古。桃花源记里写,“不足为外人道矣”,是骄傲的谦卑,告诉这个闯进桃花源的人,还是不要和外人说了吧。胖子走京都,是“无一向外人道矣”,我的谦卑,是真的谦卑。
还是得写两笔,不写景点,不写感受,只写几个片段的记忆。记忆最深刻,因为全被噎住了。
【片段一】
在京都祗园不远处,寻访一位偶然得知的版画技艺传承人。老先生拓印版画,一印就是六十年。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改行,比如学怎么刻?或是学什么画?这样挣得多啊!
他笑说,“啊,我连拓印还没有学完呢!”,“我还是希望把一件事做完”,“每一件事情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越做发现可学的东西越多,是没有尽头的呀!”……
先前是知道日本人惟精惟一的,可以专注于一件事做一辈子,但先前的感受是文字带来的。眼前跪坐着一个白发苍苍,梳着发揪,身着牛仔色日本甚平的老人,慈祥而又认真的说出这番话来,然后微笑的看着我,立刻就噎住了,同行的人发出赞叹,而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茬儿,或是继续问,幸好老人又开始说别的。
【片段二】
打车。
我打开副驾驶的门,掏出地图准备先和司机连指带比划的解释我要去哪——像以往一样。司机看了看我,用非常流利的国语说,“中国人吧?上车上车,上车再说你去哪。”赶紧上车,遇见救星了。
“你中文这么好?”
“马马虎虎吧!”
“靠,你还会说成语!”
“哈哈,你要去的地方在
...&*¥@#...街的北面一点点。我车开过去你注意找找。”
“你会英文吗?”
“当然会。”
“你会三国语言,为什么开出租?”
“开出租不好吗?"
……
噎住了。下车。
【片段三】
八坂神社门口不远,钻进一个京都老寿司店。得到老板同意后,跟着他钻进后厨房拍照。在厨房尽头一个黑黢黢的屋子里,一个白发老爷爷正在往一个古老的大灶里添炭火。店主是个表情严肃的人,他指着炉灶的时候,脸上闪出一点点骄傲的神色,说这是全京都唯一一个加柴火的灶。哦,好,多拍两张照片。这天有个美丽的小姑娘当翻译,正好和他多聊两句。我说日本也讲究用柴火做饭吗?保持老风味吗?他说是啊,这个锅做饭香哟。我说别人都不用了,成本很高吧。他说对啊,成本是很高啊,还有被烫伤的危险啊。我说你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保留古老的记忆啊!他看着我和翻译,说“我没有这么高尚啊,不要上升到保留传统文化的高度哇,我留着它是为了好玩儿啊,多好玩儿啊你看”,突然笑了。我又噎住了,不过这次我笑了。笑了,但还是噎住了。

这是记忆深刻的三次。噎的我晚饭只在便利店买了点饭团儿,不饿,不知道自己该想些什么,该说些什么。
河原町的夜晚,灯红酒绿,鸭川畔,人声鼎沸,此是凡尘。
老街里,三步一个寺院,五步一个旧屋,碰见了和老朋友一样矫情的日本老头儿,此是旧梦。
很多事儿总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尚那么遥不可及,却又是那么得高尚,那么的遥不可及。老祖宗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后半句复旦用了,前半句给京都用吧。
慕,向往,敬仰,追忆,依恋,拆开合上,都可以。都不为过。
这是一座可以生活的城市。
一切都仿佛从梦中走来,不急不慌,从容不迫,安静恬淡。
微风过,细雨斜。京都的凡尘旧梦,一树芳华,缤纷如昨,似流光。
以上。
2014 · 6 于北京安定门外
=================如有兴趣,可点击图片关注死胖子的个人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