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

(2012-02-28 20:18:30)
标签:

杂谈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

陈蕾

    2010年2月18日,我们读书会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绪论和第一编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交流。在这次讨论中,我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绪论和第一编内容的总结:

一、   绪论

    绪论部分论述了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的问题。

 

(一) 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一种青年,他能敏锐地感知到各种思想的吸引力,并能看到教育思想的美与伟大;他不怕献身于时而希望与时而怀疑、时而快乐与时而烦恼的无穷变幻中。这种人,假如他具有思考力与知识,能用人类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描述作为一个庞大整体的片断的现实的话,那么他就能够在这样的现实中教育一个儿童达到较高的境地。”(P9)

    “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在青年人的心灵中培植起一种广阔的、其中各部分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范围,这一思想范围具有克服环境不利方面的能力,具有吸收环境有利方面并使之与其本身达到同一的能力,那么我们才能发挥教育的巨大威力。”(P20)

    “一个教育者应当留意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像清晰地呈放在他眼前的一张地图一样,或者像一张建筑井井有条的城市平面图一样,在这上面各条与实际相似的路线都同样的相互交织在一起,以致没有事先练习观看,也能一目了然。我在这里就要为那些没有经验而希望知道他们应当寻找并具备什么样的经验的人提供这样的一张地图。”(P12)

    从以上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出教师学习教育学的两重意义。一重是教育实践意义:“在这样的现实中教育儿童达到较高的境地”,即在教学过程中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重是教育理论意义:教育学犹如一张地图指引着教师的行动。

 

(二)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们还应当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而在这里,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至少在本书中如此。”(P12)

    “通过教学进行的教育,把我们将某些事物作为学生观察思考对象的一切工作都视为教学。我们使学生接受的训育本身也属于这个范畴。”(P14)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在教养员中间)几乎一无所知,或者说,他们所知道的根本不是那些在教育上可应用的知识;但他们任然带着巨大的热情进行他们的工作。他们能做些什么?他们侵扰着学生的感受,将其束缚起来,不断地动摇着青年的心灵,以致使其不了解自身。”(P13)

   “如同它们在以往被用来教学的那样,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会拘泥于博学的成见,以致要忍受多年不进行教育的教学,忍受极大地艰辛,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牺牲儿童的欢乐与一切较及时的智力活动。”(P18)

    “这些人(教师)都让他们的儿辈在与同伴平常的游戏或打闹中学习为人的知识;他们知道,只要观察力在家中得到过磨练、矫正与强化,那么最好是在大自然中学习大自然;他们要他们的儿辈在将与之一起生活的一代人中间成长起来。这与优良的教育是多么的一致!”(P9)

    以上这些论述主要表达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即他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如果教学过程没有教育性,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快乐并且不能获得及时的智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现代科技知识、技能的授受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广泛地出现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在各种技能培训班、自考助学班、考前补习班中,知识的授受基本上是一种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商业行为,而不是在一定教育目的和课程大纲规范下的教育行为。在这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以授受科技知识、技能为手段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多少教育性可言,学生学得毫无乐趣;学生的智力也得不到多少启发。

 

二、   第一编 教育的一般目的

 

(一) 教育管理论

  1.      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1)    管理与教育的区别

    “教育者在教育中不太会突然顽固地对学生提出他们很不愿意接受的要求

与顽固地忽视学生的愿望,使教育变得像管理一样具有强制性。”(P30)

    “关心智育与仅仅想要维持秩序,这两者无疑是有本质区别的。倘使把前者称为教育。”(P23)“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P25)

    “虽然真正的教育对待儿童从来不是生硬的,但却常常是很严格的。它的极端形式表现在这种赤裸裸的话中:‘我要’。”(P30)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管理与教育的主要区别有:管理具有强制性,生硬无情,对突发事件处理得较多;教育则比较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

(2)    管理与教育密不可分

   “把各种不同的工作混杂在一起,就做不好工作;但如果把它们完全分开来,这在实践中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P23)

    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我们以班级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果课堂缺乏管理,学生由于好动、注意力涣散,将影响教学效果,最糟糕的情况是,失去教学效果,课堂变成了儿童“游乐园”。然而管理也需要顾及儿童的感受,毕竟它只是实现教育的辅助手段,不可以遇阻代庖。

 2、教育与管理的有效结合

    “学生犯错后根本不是进行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时机。”(P14)

    “难道有谁愿意通过纯粹的约束措施,完全通过军事化的严厉手段来逼迫儿

童服从吗?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当作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教育的结果来期待。(P29)

    “当他们刚刚被迫去做时,就当使他们得到解释:为什么如此决断,而不作另一种决定?这就是说,应当使学生按照这样的解释在今后对教育者的命令做出判断。可见,对服从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儿童只能接受人们不是擅自作出的决定。”(P30)

    “凡是在那些环境能使儿童的活动本身找到有益轨道,并能让这些活动在其中完全发挥出来的地方,管理将取得最出色地效果。”(P29)

以上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第一,学生犯错后需要管理,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第二,管理前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服从的原因。

    第三,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使儿童“扎根于自身之中成长起来”。

    第四,完全服从的管理是一段时间教育的结果。

 

 

(二) 教育目的论

 1、教育的分类

    “道德的最高目的——道德。”(P35-36)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是因为一切都必须从这样

一种思想出发来进行考虑: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他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心理准备。”(P36)

    “教育目的可以区分为未来成人的——既非教育者,又非儿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P37)“学生未来目的范围立即可以分为:一种纯粹可能的目的领域和一种完全与此区分开来的必要的目的领域。前者他也许今后总会把握住,并在任何范围内去追求的;而后者,假如忽略过去的话,儿童是决不会原谅自己的。”(P37)

   “教育者如何才能在事先把握学生只有在将来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这种目的的对象作为纯粹意向的事情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根本不感兴趣的。”(P37)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高目的是道德。

    第二,教育的一般目的可分为意向目的和必要目的。意向目的是指一种纯粹可能的目的,即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必要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地达到意向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的心理准备。

    我觉得意向目的类似于人的长期目标,必要目的则类似于人的短期目标。长

期目标的实现是许多短期目标的相继实现的结果。

2、道德

    “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

及其适宜的意志来。”(P38)

    “我观察人生,发现许多人,他们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约束,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生活本身的原则。”(P39)

    “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P39-40)

根据以上观点,我觉得道德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理智与意志,应该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

3、个性与性格

(1)    定义

    “每件事物都是通过它的个性和与它同类的事物区分开来的。”(P43)

    “儿童所缺乏的,戏剧人物所必须表现的,能用来刻画作为理性动物的人的

主要表征,这就是意志,而且是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与情绪和要求的表露有很大区别的,因为情绪与要求不是坚定的,而意志却是坚定的。这种坚定性就是性格。”(P43)

(2)    关系

    “作出决定的意志是有意识的,而个性却是无意识的。”(P43)

    “仅仅有个性,这只能构成低劣的戏剧。而儿童即使没有性格,却也会有很

明显的个性。”(P43)

    “性格几乎不可避免地通过对个性的斗争来表现自己。因为性格是单纯而顽强的,而个性却不断地从其深处表现出别的和新的念头与欲望来。”(P44)

    综上所述,个性是决定事物本质的,性格是一种意志的坚定性。个性与性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们常说:“那个孩子很有个性。”我觉得这时性格也是存在的,只是这时的“个性”太耀眼了从而遮盖了“性格”的光芒。

4、个性与多方面性

(1)    定义

    “多方面性是没有性别、等级、时代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与普遍存在的可

接受性,适合于男女老少,任意地存在于贵族和平民身上,存在于雅典和伦敦、巴黎和斯巴达。”(P44)

    “对于它(多方面性)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新的,但一切对它来说都是生气勃勃的。”(P45)

(2)    关系

    “个性是突出的,多方面性是平平的,没有棱角的,因为多方面性应当按我

们的要求被平衡地培养起来。个性是确定的,有界限的;多方面兴趣是向各个方向延展的。多方面性必须作自我牺牲,而个性是不易触动,或者可能会收缩起来的。多方面性变换着向各个方向移动,而个性却安静地停留在自身之中,以便总有一次能猛烈地冲出来。”(P42)

    “我们承认个性可能同多方面性是冲突的。”(P45)

    “个性有许多,但多方面性的观念只有一个。各种个性全部都包含在多方面性中,就像部分包含在整体中那样。部分可以通过整体来测量,部分也可以扩展为整体。它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 P46)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这种扩展就像其他部分渐渐地附加到业已存在的部分上去那样。整个多方面性一直浮现在教育者的眼前,但不断地缩小或扩大着。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增加其数量,而不改变其轮廓、比例和形式。”(P46)

    “只是这种工作若是对个人的话,它就肯定会改变个人的轮廓,仿佛从一个不规则的多角体的某个中心渐渐形成一个球一样,但这个球却永远不能把最外层的突出部分包括进去。这些突出部分——个性的强点——只要不败坏性格的话,是可以任其保留下来的,整个轮廓可以通过它们获得这样那样的形式。”(P4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个性包含在多方面性中,但是这种包含不是完全包含,个性总有一小部分突出在多方面性之外。如果说多方面性是一个圆形,那么它永远都是一个圆形,但是它的大小可以改变;而个性如果是一个多角体的话,它总有与圆形重合的部分,同时不重合的部分的形状是可以任意改变的。很多人都认为Lady GaGa 很有个性,它的穿衣风格及造型与众不同,这是她个人穿着打扮的兴趣爱好,属于兴趣多方面性的一个,因为与众不同才会觉得她有个性。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像她那样打扮自己,恐怕没有人再觉得她有个性了。

这本书给我深刻体会和震撼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希望下次阅读会有更大收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