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性超螺旋质粒耐受酶切

(2011-07-30 04:09:23)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研总结
2011.8.13补充:原来我提取的质粒总是耐受酶切的根源是用来配solution II的NaOH浓度过高。瓶上标记的浓度可能不对,或者是我加的量错了。

读研阶段是由一次一次的失败串联起来的。每一次失败,都告诉我一个道理。所以,我应该记下每一次失败。

这次做原位杂交,亚克隆做好之后要酶切,线性化质粒,作为体外转录的模板。结果,总是切不干净。一个小时后95%左右的都切开了,过夜继续切,那5%的残留还是切不开。既然大部分质粒能切开,那么,说明酶和buffer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就有一少部分切不开呢?

后来从网上看到说是变性超螺旋质粒。在电泳时,速度比正常超螺旋质粒要快一点。但是,有些网页说对酶切是没有影响的,有些说有影响。

变性超螺旋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是加入碱性裂解液后时间过长,导致超螺旋质粒解开双链,同时操作不够轻柔,在复性过程中配对错误而产生的。于是,重提质粒,注意了前面几步加入solution I II III后操作轻柔。结果,还是部分耐受酶切。这一次,也许是solution的量不够:我一管里面沉淀了3毫升的菌液,且菌块很大,只加了1.5倍体积的solution。

我还怀疑是否有两个质粒:一个是pBS,一个是pBS-Upd3.但是,比较了线性化的pBS和那个切不开的片段,发现大小不一样,否定了这个假设。

后来,从Qiagen网站和维基百科上看到说明,说变性超螺旋是耐受酶切的,产生原因是碱裂解时间过长,产生错误配对。这两个网站都很可靠。终于相信了是变性超螺旋质粒。

由于认识到超螺旋质粒在体外转录时不会作为模板,就没管这个问题了。

下次,也许可以试试mini kit提取质粒,也许可以防止变性超螺旋质粒的产生。(2011.8.13补充:Sigma的minikit,提取质粒没有变性超螺旋,但是产量太低,只有手工提的一半到三分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