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的ABC

(2010-11-20 07:35:25)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血糖

预防糖尿病

和睦家

锻炼

前几天是国际糖尿病日,根据报导,中国目前的糖尿病人口已经高居世界第一,而且大部分都还未被诊断出来。 身为一个全科医师,我一个星期大概也可以看个三四个糖尿病的病人,我想在此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所谓的文明病。    它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治疗?  怎么预防?

   

到底糖尿病是什么病?

 

糖尿病是因为血糖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身体没有办法正常处理血里的糖分而造成的病变。 我们把食物吃到肚子里后,食物会转化成糖,随着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来吸收做能量。 如果细胞没能把这些糖吸收到细胞内,那么血糖的浓度就会增高,导致糖尿病的症状。 细胞要把血糖吸收到体内,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忙,胰岛素就好比像铃声一样,提醒细胞“吃饭”,当饭后血糖开始在血液内浓度增高的时候,正常人的胰脏就会分泌胰岛素,叫体内所有的细胞“吃饭了”,细胞听到胰岛素这个讯号,就开始吸收血糖,填饱肚子,让血糖的浓度恢复正常。

 

得糖尿病的人主要问题出现在胰岛素的分泌以及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如果胰岛素分泌的太少甚至没有,那么细胞就没有办法听到要它吃饭的铃声,所以血糖浓度就高。  第二个原因是细胞对铃声有“重听”的问题,正常释放出来的胰岛素对细胞没有作用,要等到胰岛素的浓度高的时候才有反应,换句话说,吃饭铃声要很大声细胞才会开始吸收血糖,因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减退。 

 

糖尿病分一型跟二型。  一型的问题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少了或停了,通常小的时候就诊断出来了。  二型则是最常见的,通常是成人中年人才会得,主要是对胰岛素敏感度减退,导致胰脏长期得大量生产胰岛素,久了之后,胰岛素的分泌也开始下滑。

 

糖尿病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糖尿病可以影响到人体各个器官包括眼睛,皮肤,心脏,肾脏,神经,四肢等等。  它大大的提高病人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如心脏病,中风等。   如果治疗不当,它也可以导致肾衰竭,失明,甚至截肢都有可能。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只要治疗有方,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的患者还是可以跟正常人活得没两样。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其实,大部分糖尿病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的, 很多时候是做体检的时候验出来的。常见的症状包括频尿,口渴,体重减轻,累,容易饿(因为细胞没有吸收血糖),视力模糊,伤口复合慢,阳痿,或反复性尿道或阴道感染等。

 

 

糖尿病要如何治疗?

 

这是个大题目,我在此简单的介绍一下治疗的方向就好,这个病主要是血糖代谢的问题,所以把血糖控制好是一定要的。  但是血糖的控制并不够,要预防糖尿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中风或心肌梗塞,病人的血压跟血脂也要控制好才成。  也就是说,糖尿病的病人我们要监控他的血糖,血压,及血脂。  把所谓的三高控制好,并发症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减低。治疗的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的改变,药物,和胰岛素为主。  除此以外,病人的眼睛,肾功能,皮肤(尤其是脚底)也都得定期做检查。

 

在此补充一下,糖尿病这个病主要问题在于胰岛素的供应不足或者是敏感度不够,因此给病人胰岛素是很符合逻辑的治疗方式,只是胰岛素不能像普通药一样能口服,只能用皮下注射的方式进入体内,所以不是很方便,接受度也不高。 所以医生通常都先给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用口服药,因为方便,简单,如果控制的不好,才用胰岛素。可是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有些病人也可以选择刚开始治疗就用胰岛素,一天一针,也蛮方便的。

 

还有一点,糖尿病的病人常常问可不可以吃糖?  其实糖尿病的患者什么都可以吃!! 只不过是吃多吃少的问题,什么食物吃多了都会让血糖飙高,所以适可而止最重要。反过来说,正常人也不会因为吃太多糖而得糖尿病,只是糖吃太多容易造成肥胖,而肥胖确实是导致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要如何预防?

 

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先了解它的病因,目前医学界对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是我们知道有先天的跟后天的配合才会发生。  就二型糖尿病来说,发病的风险因子包括:

  •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姊妹)
  • 肥胖
  • 缺乏锻炼
  • 种族(亚洲人,非洲人,西班牙裔)
  • 年龄 (45 岁以上)
  • 妊娠期有糖尿病
  • 血压血脂偏高

根据以上来判断,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要多运动,有适量的饮食,把身材保持好,现在得糖尿病的人愈来愈多,应该跟都市人吃得太好,动得太少脱不了关系。建议大家找时间去做运动,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一个星期3次为目标,每次30分钟以上。  也希望一些做家长的能鼓励孩子或陪孩子一起运动,趁早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都有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