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全世界的食管癌50%发生在中国,而中国食管癌的50%发生在华北地区,因此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理所应当的应承担起食管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任。以往食管癌患者绝大多数在胸外科诊治,但单一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临床肿瘤学研究的进展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在实体瘤中被广泛的认同,
整合胸外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的优势,创建多学科合作平台在今后食管癌诊疗工作中至关重要。这次研讨会就是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寻找切入点,创建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合作机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张晓东教授首先做了关于“推动食管癌多学科协作理念”的主题演讲。张晓东教授回顾了近年来食管癌的研究进展和我国食管癌研究和治疗现状,强调应该改变理念,即细化食管癌,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部位和临床分期的个体化差异区别研究和治疗,注重病人生活质量,并且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多混淆这些区别,各项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一致的研究人群,故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外科、放疗和内科治疗都没有标准治疗方案,存在诸多的争议。张晓东教授分析了目前我国食管癌治疗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各个学科过度治疗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多学科综合讨论势在必行、多中心研究迫在眉睫。强调应该改变观念、加强合作,适当借鉴国外治疗理念,积极开展多中心研究,尽快拿出适合我国食管鳞癌的治疗方案。
陈嘉教授回顾了分子靶向治疗在食管癌的应用进展,着重介绍了尼妥珠单抗(泰欣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Ⅱ期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典型病例,从中可见,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晚期食管癌初见成效,而且未出现像西妥昔单抗的皮疹和严重输注反应等毒副反应,需要大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加以佐证。并且如何选择最佳靶点以及筛选获益人群成为个体化治疗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
最后解放军307医院肿瘤内科徐建明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意义,指出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到多学科讨论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百分之五十的食管癌病人在中国,而中国病人情况又与国外不同,因此不能完全凭借国外的临床诊疗指南。今后在座的所有同仁将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中国医生要通过多学科合作及大规模临床试验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