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个女侏儒来演洛丽塔!

(2013-12-22 18:26:17)
标签:

文化

    纳博科夫很在乎自己名字的读音,在一次BBC采访中,他花了五分钟的时间指导采访者如何正确读出他的名字:“NabOkov”。

http://s16/mw690/001VX2ZAgy6Fc9SLWsT2f&690

《洛丽塔》出版后很快在美国成了家喻户晓的词汇,史蒂夫·艾伦、迪恩·马丁和米尔顿·伯利等电视名主持人经常拿这个话题开玩笑。粗鄙恶俗总是很容易流行起来的,最终到了
1970年代中期竟然有了可怕的真人大小洛丽塔充气性玩偶的广告。1958年的道德尺度还是相当保守的,纳博科夫本人则比大多数人更严格。一次万圣节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打扮成洛丽塔的样子穿着网球裙扎着马尾辫来敲门讨糖果,令纳博科夫大为震惊。事实上,他在小说出版之前,就向出版商沃尔特·明顿坚持书封上不能出现小女孩的形象。而后来当《洛丽塔》被改编成电影的可能越来越大时,他警告明顿一定要阻挠电影公司找小演员来演,“让他们去找个女侏儒!”

斯坦利·库伯里克拍摄《洛丽塔》时选的女演员16岁,书中亨伯特遇见洛丽塔时她才12岁,14岁时她已经是亨伯特口中“老去的情妇”了。除了一些面子上的客气话,纳博科夫心里明显对电影很不满,他甚至为库伯里克写了一份完整剧本以供出版。所有“电影以其歪曲的镜头使小说变形、变粗糙”的地方,作家觉得有义务提供一份剧本原稿为有心人指点迷津。

http://s14/mw690/001VX2ZAgy6Fca21FMNcd&690

纳博科夫有一点儿迷信,他喜欢在晚饭后和太太薇拉玩俄语拼字游戏,拼字的巧合往往会引发他的想象力:“这个游戏有点占卜板的意思。”一天晚上他开始收集第一轮的字块时,妹妹艾莲娜说她最近梦见《礼物》结尾处费奥多的梦真的实现了。纳博科夫在心理用俄语说“有趣(
zabavno)”,结果这个词真的在拼字版上出现了。之前他告诉薇拉他在《爱达》中写了四人(chetvero)晚餐,结果这个词也出现在拼字版上了。难怪后来他在《爱达》中把俄语拼字游戏作为预兆的主题。

美国知识分子圈里最大的笔仗之一大概要数纳博科夫和埃德蒙·威尔逊争论关于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英译。其实早在纳博科夫翻译此书之前很久,敌意的种子在威尔逊心里就种下了。他们本是挚友,但威尔逊越来越讨厌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贬斥以及那份无法撼动的自我肯定。1945年威尔逊给纳博科夫的信中就提到了“你那无法满足的自恋虚荣”。威尔逊越是不满,纳博科夫就越乐于故意迎合这一形象来挑逗朋友。当威尔逊写信说他开始学下国际象棋,纳博科夫回信说:“我希望你快快学,有资格和我对阵并被我打败。”1965年威尔逊在《纽约书评》上发了一篇长文,抨击纳博科夫对普希金的误读。纳博科夫认为以威尔逊的业余俄语水平完全是自取其辱,他发表了系列反驳文章,令威尔逊看起来像个爱凑热闹的外行。纳博科夫认为自己能够传世的成就,一是《洛丽塔》,一是对《奥涅金》的翻译研究。

纳博科夫功成名就后搬去瑞士日内瓦湖畔小城生活,他与美国的联系中的一大部分是过于乐观的书商给他寄来样书,指望着他能写上几句推荐语或书评。他收到《第22条军规》后,妻子薇拉代他回信给出版商,说明他本有一条自律不会给任何书写评语,“因为他很苛刻。但这一次他决定破例一回……‘这本书真是一串滔滔不绝的垃圾,对话像腹泻,好像是啰嗦的打字机自动打出来的。’请千万不要告诉书的作者或是他的编辑。”作者是约瑟夫·海勒,编辑也是传奇人物罗伯特·戈特利布,这本书成了黑色幽默小说的鼻祖,畅销不衰。当然,苛刻丝毫不会影响纳博科夫的天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