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施过程问题之解答
(2011-06-13 22:44:13)
标签:
免疫规划信息化智能化设计杂谈 |
分类: 疾病控制 |
有网友在免疫规划论坛(http://bbs.nipbbs.com/)发帖问我上海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我觉得可能有不少上海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心存同感,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系统的推进。为此我在博客中予以解答,希望借助这种主动交流的方式与大家真诚地沟通。
网友问:
陶老师,感觉到你对工作一向直接、真实,所以想与你沟通,如有不妥请见谅,希望得到你的指点。
随着医改的深入,上海卫生局承诺儿童预防接种年内全市联网。或许是由此原由,某区也在加快步伐,紧跟要求。现在,该区疾控中心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历史数据输入电脑(系统),先是2005年以后出生的,然后是2000年以后的,再将2000年以前的输入数据库。——不解。依本人狭隘之见,请教陶老师是否妥当。
不解一:如此大量的数据输入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丰富数据库?让数据库里有历史数据?为那些偶然事件丢失接种卡的儿童补卡?——想不出必要性。
不解二:统计我院免疫门诊2005-2010年,建卡数是16800张,虽然医务人员的劳动力略显廉价,但也不能这么折腾——真觉得没必要将历史数据录入。
不解三:建立数据库是要为应该接种疫苗的儿童服务,家长拿着一张免疫接种卡,全市任何一个免疫门诊都能看到他的接种记录,可以接种。如是为此,那需要疫苗接种的儿童3岁以内是最多的,我觉得这有必要。那些之前的数据录入系统,还是觉得“过大于功”啊。何况,联网时间尚未确定,如此输入就是让所有的门诊人员除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做完工作,再做一遍录入——增加了工作量,而只有微乎的价值。
不解四:为何不试点系统,如满足了免疫门诊管理、操作要求再统一上线。现在除了数据输入的头痛,还担心着是否哪天“领导”不管系统是否好用就说“上线”,然后补上一句,“两条腿”走路——我们忧虑。
陶老师,总结一个问题:个人觉得2010年以后的数据有必要输入,而之前的没有输入的必要性。你觉得有必要将历史数据输入数据库中吗?或是什么方法是最合适的。请不吝赐教。谢谢!
我的回答:
多谢你的直言,我把我们考虑相关问题的理由例举如下:
②我今天34岁,可是我无从知道自己曾经接种过哪些疫苗,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的接种证。如果我要出国,多数会被要求出示接种记录,不能出示可靠接种记录的就要重新接种或验血。我估计现在20岁以上的青年,保留接种证的也很少。一旦纸质接种记录遗失,这些信息绝对无法追回。在疫苗可预防疾病疫情控制过程中,如果我可以在电脑地图上画个圈,电脑马上告诉我圈内人群的接种情况,我们的应对措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公共卫生,将现有的书面接种记录转为可永久保存和查询的电子信息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③全国正在建设居民健康档案。我相信健康档案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历史数据需要录入,而预防接种信息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当然可以决定历史数据不再录入,但这会使健康档案数据库损失珍贵的历史信息,影响到健康档案价值的体现。我举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例子:健康档案可以链接一个人的接种信息和就诊信息,我们就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所谓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真实发生情况,可以做大样本的病例对照或是队列研究来验证某种骇人听闻的不良反应是否属实(比如接种麻腮风疫苗会导致孤僻症等)。说到这,你就应该体会到一个海量数据库的无限应用价值。海量数据库当然可以从头建起,但更好的办法是把既往可靠的信息先录入数据库,再不断完善。
上海的系统已经试点大半年了。我们在去年12月份做过一个使用情况评估报告,有9个上线接种单位参与了评估。如果以100分计算,系统用于接种现场使用的客户端软件的平均得分是85分。其中有两个接种单位在上线前用过自己开发的客户端软件,他们将两者比较后给我们系统客户端的评分是78分和89分。
目前,全市已经有68个接种门诊上线,接近可上线单位总数的1/3。很多区县都组织业务骨干到临近已上线接种单位进行参观,参观回来后都自己要求上线。现在,我们工程师的上线日程已经排的相当紧,每周都有5-6个接种单位要上线。可以说,上海的系统是因为自身过硬,得到了区县疾控和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的肯定,才能不断平稳推进,绝不是我们拿一纸文件让大家硬上。
最后,我想说系统过硬的一点体现就是:只要上了系统,第二天就可以取消手工登记流水册、接种卡和索引册,没有搞电脑和手工“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我们也建议大家立刻取消前述手工登记步骤。遗憾的是,有些区县的领导被其他不成熟的业务软件反复折腾怕了,仍要求接种单位在上线后保留全部手工登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