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个角度看地震

(2011-03-12 10:22:45)
标签:

地震

低烈度纵火

分类: 感想随笔

听闻日本地震,想到了最近刚看过王晋康老师的两篇有关地震的科幻小说——《临界》和《观察记录:母爱与死亡》。

《临界》是一篇优秀的硬科幻,讲述了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并提出“低烈度纵火”概念——即人为制造小地震化解破坏性大地震。人类在未来发明了2万米深的钻井技术,通过布置于底层不同深度的探头来监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在积累了破坏性应力的临界地区实施小范围的爆破来释放应力,化解了破坏性大地震的可能。

“低烈度纵火”应该是王老师发明的一个词汇,但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有良好的应用。比如在森林大火的控制中:以往为了保护森林,不对森林做砍伐,导致地面植被越来越厚,反而积累了破坏性火灾的风险;通过对地面植被的砍伐或适度过火,可以将火灾风险控制在低水平。我个人认为“低烈度纵火”在科学和哲学上均有合理性,将来人类控制地震可能还真的会用到这个概念。

《临界》同时借“低烈度纵火”概念提出对全人群预防接种的担心。文中一段话是这样的:“……文郁曾爷爷的成功就在于他用低烈度纵火化解了岩层中的临界态——但为什么医学科学家们却在干背道而驰的事情?姑姑,你们一直用斩尽杀绝的办法建立无病毒的真空,弱化人的免疫力,这是危险的临界态甚至超临界态呀。姑姑,这个超临界态能永远保持稳定吗?”

我认为生物领域和地球物理领域的规律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预防接种使病原体在生存压力下进化出变异并导致疾病全球流行”并非不可能,但预防接种仍是人类预防疾病的最佳策略,即使将来真有病原体突破了人类免疫屏障,也应该是通过加速研制更有针对性的疫苗或是其他手段来控制。历史车轮的前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即使有人赞同通过“低烈度纵火”使部分人类感染疾病来保持自然免疫力,又有谁愿意被“低烈度纵火”呢?这似乎又是一个人类道德底线的问题了。

 

《观察记录:母爱与死亡》则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软科幻。以现实的唐山大地震和虚拟的100年后旧金山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不同时代下的人类家庭结构和道德底线。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在奶水耗尽的情况下用血哺之,最后儿子活了母亲死了;旧金山大地震中,一位名义上的母亲(其女儿用其口腔上皮细胞克隆、并通过人工子宫孕育、由机器人保姆照料)在开始的情况下为其女儿想尽办法,最后无法抵挡饥饿,在理性思考后,吃掉了死去女儿的手臂最终获救。她被救出后,“21世纪的人类社会平静地接纳了她,没有舆论的指责。”

人类有没有永恒的道德底线?这真的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