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高椅”
还不认识你的时候,我就知道你的名字:高椅。你如传说中的“乌托邦”,栖身在怀化会同,与我生长的常德同依沅水。8月12日上午,我跟随溯源沅水采访团在欣喜的打量中走近你,才得以知晓,你与世人所畅想的不劳而获的“乌托邦”迥异,你的骨子里是铭刻着传统的自律与自持,守望相助是这部上演了几百年的影片的底色。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早晨的高椅形如一朵安静的梅花。
在巫水河洗完脚,我踏着“梅花”五瓣中的一瓣,进村。
我在温润古旧的石板巷道行走,转弯,穿过几处屋檐和大门,豁然便是开凿于清嘉庆年间的红黑鱼塘,鱼塘居于六栋古香古色的窨子屋中央。古时一塘养黑鱼,一塘养红鱼,今日鱼影仍穿梭水下,看鱼的人却不知换了第几批。村落中原有的48口塘也命运各异,就如那48口水井和48丘水田。鱼塘四周守护着整齐的木栅栏,栏杆外有几个学生正在写生,平静的眼神看人群流过。这些从长沙大河马画室坐火车来的写生者,一共30多人,年纪最大的张成荫就读于江苏大学。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灰色的墙上爬满了丝瓜藤,黄花缠绕,夹杂着小红灯笼一样的五星花,它们用自己的身体覆盖着斑驳古墙。
墙壁上有小窗和高高的封火墙,是窨子屋特有的设计。封火墙挡住大山之中流窜的土匪和可能的火患。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口大缸,刻有花纹,装满清水,是为自家失火之后,浸湿棉被,塞住小窗,以免殃及四邻。
这样的窨子屋高椅仅存百余幢,为1949年的三分之一。高椅最早的窨子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一幢老宅水沟的墙基上,建造此宅的铭文清晰可见。铭文砖刻与所有的墙基青砖一样,只是高椅整体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它们身体相叠,把房屋地基抬高到60厘米,以致建筑历经600多年不腐朽。今年夏季各地连降暴雨,很多大城市未能在暴雨和内涝中幸免,而这个远离尘嚣的古老村落,却几百年来依靠其独特的排水方式安然渡过。
推门而入,这座出生于632年前的住宅寂无人声,天井里指甲花和夜来香开得一派天真无邪,精美的福禄寿禧的雕花窗户讲述着昔年繁华,墙角整齐堆放着新劈的柴火。院内无人,却也没有上锁,我小心合上沉重的木门,如一个穿越者重回尘世。
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
穿过一片已微微泛黄的稻田,月光楼的白墙黑瓦撞入眼帘,这是高椅现存的两栋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一栋,另一栋为杨运亨所建的客屋。
楼前的小路上铺着居民晒的玉米,颗粒饱满。今天的玉米安然地睡躺在百年前的“烟土之道”上。这条曾有邮路往来的“古驿道”,经由高椅连通着湘东南与湘西南,商旅频繁,并在清代形成了100多米的“上店”小街。后因陆路改道,水运发达,卸下了怀化地区东西方向唯一通道的重任,人稀马疏的山路上只剩烟贩涉险。
高椅的水路就是进村时迎接我们的巫水。高椅三面环山,山上竹木丰茂。巫水将山上的木材和桐油运至洪江沅水,直达长江。
一户贴着大红对联的杨姓人家,门口铺着光滑的青砖。向导说这青砖是从常德运来的,“从前村里凡是有钱的人家,都雇船去常德购买青砖和瓷器”。青砖越大说明家主越有钱,成为财富的另一种表征形式。清末至民国时,高椅就已经有了下常德的大船。从高椅人杨国大收集的村人旧时所用瓷器来看,这些从常德买来的瓷器大多出自景德镇,可以看出当时高椅的生活水平很高。
从高椅到常德400多公里水路,大小码头57处。码头长期被把头占有,刁难外来排工。《神奇村落高椅古村落》有一段“巧占木州”的故事:讲述了“六帮总管”杨有荣埋碑改志、废除租税的佳话。木州,在沅水下游今常德河洑附近。
杨有荣所属的杨姓,在这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村落占据了85%。在高椅定居较早的主要有杨、黄、明、伍、张和马姓。清末明家便在巫水码头做起了伙铺生意。民国年间,杨家的店铺开到了洪江城。五通街和巫水边的三四个码头,成为当地人自由交易的场所,过往船只在这里休憩补给,民国初年集市贸易兴起,农历初三初八为场期。现在,从徐家井、雄家巷、伍家坪这些地名仍然可以看到其它姓氏曾经的辉煌,只是他们终没有躲过洪水袭击和兵燹之灾。张克福老人指给我看张家寨昔日的寨墙,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这也是交通发达和交易多样的时代,高椅早已遭遇的宿命,不足为怪。吸引我的是他家的门额:勤俭和谐。
触摸你灵魂的温度
这不是第一块吸引我的门额。
我看到高椅所有杨姓的门额上,都刻着“清白家声”“清白传家”“耕读传家”字样。关西门第是杨姓的另一种说法,村人说高椅杨姓始祖为东汉“清廉吏”杨震。为保家风延续,世代杨姓都刻有这类门额,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显得卓而不群。而“清白”二字,却轻易地称量出了一个时代的失重。这一中国读书人数百年来做事为人的准则,今天仍然没有完成其使命,却在中途被诸多人抛弃。
不仅是家户门额,高椅村的男子学馆也叫“清白堂”。“清白堂”栖身在一个斜坡上,爬上几级台阶便可到达,它是从清嘉庆年间贡生杨盛文所办学塾生长起来的,直到1915年新式小学建起才功成身退。71岁的杨奶奶说“女子学馆”为她家祖业,清宣统年间先祖杨懋修将醉月楼捐给家族作“女子学馆”,她和妹妹都曾在此读书。她一边回忆自己的读书岁月,一边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她的名字:秋纺。除此,月光楼和武学堂也是高椅村开馆授徒之所在,四座读书堂一起将“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的祖训弘扬了几百年。民国时期,新思想随着水上商道涌入,新的文化理念风行高椅,毗邻县乡的孩子纷纷来此就读。抗战期间,衡阳青华中学迁至高椅办学,使高椅成为方圆几十里的教学中心。
嗅着鞭炮的气息上行,只见一户人家窗上贴有喜字,打听,方知这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是吉林的一本呢!”女主人洪亮的声音里透出浓浓的喜悦与自豪。
http://s15/mw690/69a43ae8g7c4ea796d20e&690
高椅古村落一角
出村的路口已近,正当我们留恋不舍时,向导指着一幢房子门口的“狮子与蛇”雕刻要我们猜测含义。在我们几度揣摩后,向导说这雕刻意为“施舍”,有困难的读书人和外地人可来此求助。生硬冰冷的石头上竟然饱含如此温暖的信息,不禁令我动容。我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雕刻的纹路,心想:我是不是那个前世曾经来此求助的读书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