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
寻找炎帝的出生证明
最早看到“连山”这两个字,是小时候在一本黄旧破损的《三字经》里。那时它是“易”的一种。它是否是地理上的连山,或者到底是全国40多个连山中的哪一个,似乎与我并无关系。直到8月13日,在怀化会同,地理标识上第一个可以触摸的连山才向我露出真面目。此刻,会同连山的标签是“炎帝故里”。
两个男人的坚持
2005年6月,怀化市易经学者阳国胜引发轩然大波。他在怀化《边城晚报》上发表的《炎帝出生地新说:炎帝故里在会同》如一块巨石,让“炎帝出生地”这一困扰学界良久的谜团更加扑朔迷离。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叫杨明君的中年人。200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会同县连山乡数学教师杨明君在《三字经》中读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时,忽然想到,自己所住的地方正是连山。经过半年的艰难寻访,他找到了能与八卦对上的八座庙宇。这一发现吸引了阳国胜的脚步,两个男人开始一起寻找炎帝在会同的证据。
西汉之前的史料记载,炎帝出自“南方之极”、“楚之南”。晋代史学家习作齿提到“神农炎帝生于黔中”。这些都暗合了怀化地方志的记载,古代会同正好处在“南方之极”、“楚之南”和“黔中”之地的中心区域。晋代之后的传记说“神农帝出生的神农穴长两百丈、高三十丈”,而属石灰岩地质的会同连山正好有“长两百丈、高三十丈”的天然溶洞。
2005年,失传2000多年的《连山易》手抄本重现贵州荔波县水族民间,杨明君惊喜地发现,手抄本所绘的“连山八卦”与会同连山八座古庙的方位及地貌完全吻合。
同时,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周延良也为“会同炎帝说”提供了理论支持。周延良说,神农氏所属的炎帝有很多分支,分支到哪个地方,就带号走人,就像古代迁徙带着地名走一样,不管迁到哪里都叫原地名。由此类推,有可能炎帝带领部落迁至会同时,就给定居之处命名“连山”。
会同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义宝告诉我,炎帝会同说争议很大,取得学术界认可还有一个过程。阳国胜和杨明君仍然执着地在这个过程中行走,他们不知道炎帝出生于何年,却想为他的出生找一块落草之地。
祭祀与习俗巫风弥散
时间让阳国胜的惊喜越来越多,易文化在连山民间俯首皆可拾得。
连山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方,都刻有代表天和地的乾卦与坤卦。热闹的婚礼上,他看到新郎新娘在家族长者的带领下,从各自的方位进入按九宫八卦摆放的红花卦列。连山乡建设村村民张绪佐说,这叫踩八卦,定乾坤,男女到达了结合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古老的婚礼习俗从何时开始流传,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说: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记载有类似的步伐,这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巫术性质的仪式。而史书记载,炎帝本身就是一个大巫师。
在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里,一场以牛为主角的祭祀活动正在进行,由人装扮的牛按照八卦路线走位,与周易八卦从乾卦入位不同,牛从代表山的艮卦入位。这种再现中国五千年前农耕现场的、普通人难得一见的古老祭祀画面,在会同连山每年都能看到,连山乡杜家村村民杜成生说,炎帝在此地又被称为“牛王菩萨”,每年村民都要祭拜牛王,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炎帝生日,这一天村里的牛还要集体“休假”。
传说神农发明了医药,离连山不远便有神农山,当地人用生麻和柴胡治疗天花的药方,村民们说是神农传下来的。在连山附近行走,随时可见设在屋前屋后的小土地庙,连山人敬土地神是因为他们认定“土地神就是神农”。这一说法《礼记·月令》上有记载: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
8月13日上午,我来到连山一个叫皇帝屋场的地方,只见一个石洞前供着神像与香火。正在一棵大树下纳凉的65岁的杜奶奶,用我听得不甚明白的方言告诉我,她的爷爷告诉过她,神农就出生在这个洞里,这些神龛和桌椅都是村民自发做的,他们晚上在这里边乘凉边守神灵。
众说纷纭的历史疑云
关于炎帝的生卒之地,多年来以陕西宝鸡说、湖北随州说、山西高平说和湖南炎陵说深入人心,作为后起之秀的“会同新说”又凭借着什么,在短时期内便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震中、宫长为等专家的认可呢?
连山是一个盆地,沅水支流渠水河从中流过,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处,而石灰岩地质形成的天然洞穴,也为古人类提供了安全的居所。如果说6000年前炎帝曾率领他的部落在此与自然抗争,那么这片土地之下一定埋藏着一些什么。
在杨明君的多次调查中,不时有村民拿出一些奇怪的东西给他看。从后来的发掘来看,有非常精致的打磨石器,陶罐的底部可以看到清晰的太极图案。经怀化市文物考古所鉴定,这些文物年代在五六千年前,正是神农炎帝所处的时代。而怀化境内发现的几十处新石器遗址,也大多数分布在连山直线距离50公里范围内。
学术争论还在进行,但每天拿着长长的砍刀上山护林的大坪村前支书杜成训却不知这些。杜成训身材高大,穿一件白色上衣,我们遇到他时,他完成了上午的护林正准备回家。他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这里出过一个皇帝般的大人物,叫“元帝”。会同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连忙解释,在这里的方言中,“炎”的读音就是“元”。
真实的历史,常常被久远的时光遮蔽得模糊不清,这是今天必须直面的现实。炎帝故里到底在何处,在找到更确凿有力的证据之前,否定现在的任何一个都毫无必要。记得一首诗曾经这样说:众说纷纭,才成其为历史,可信或不可信的,凡人如我辈,其实难以厘清。
当然,也必定会有人从众说纷纭的历史迷雾中脱身,为后人廓清曾经被误读的真相。或许那时,今天的我们已无法读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