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小妹谈蒙台梭利教育讲座笔记

(2013-03-12 18:57:23)
标签:

转载

复习

    很难得能听到苏小妹老师的课,国际蒙台梭利教育的专家哎——还是公益讲座,真心感谢浩途俱乐部,感谢给我分享这个消息的小雨妈妈。讲座内容虽然不够学术,但是从国际的角度,还是有些非常让我们中国人警醒的观点。

 

===================================

 

    关于留守儿童。事实上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教育专家对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持赞成态度,无论他们在其他观点上是如何的针锋相对。

 

===================================

 

    一个小小的练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童年最快乐的场景是什么?那个场景里有你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吗?现场大部分人选择了没有成年人,小部分人选择了有家人的陪伴,还有更少的人选择的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很多人童年最快乐的场景是没有大人陪伴的呢?我们很多人,在长大之后,就忘记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了,忘记孩子是怎么回事了。

 

=====================================

 

    动物天生就有母性的本能。很多动物,不需要看书学习,不需要计算日子,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自己的宝宝快要出生了。动物妈妈们天生就知道该为宝宝的出生做些什么准备,并且可以独立的做准备。比如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布置一个舒适的窝。动物妈妈们可以独立生产,宝宝出生后,她们为宝宝咬断脐带,吞下胎盘,再把宝宝身上的血舔干净。动物妈妈们天生就知道要随时守护小宝宝,不离开宝宝的身边,不准其他动物靠近宝宝以保证宝宝的安全。

 

    人类已经丧失了很多动物的本能,比如生孩子需要别人的帮助。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人类的宝宝在出生的一霎那就丧失了一部分安全感。婴儿从母亲身体里出来时,面对的是一个与子宫完全不同的环境,明亮的光线(动物宝宝出生的窝,光线就阴暗许多),嘈杂的声音(动物妈妈会选择比较安静的角落做窝),第一时间不是被妈妈呵护而是被抱离,剪脐带,擦拭,称量体重,等等。这个过程中孩子受到的惊吓是非常大的。所以孩子在之后的一个月中,都会有四肢一惊一乍的那种表现。人们还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想一想,在一个月内都有这种现象,可见孩子受到的惊吓是多么的严重。

 

    剖腹产,孩子受到的惊吓更大,孩子在还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突然被从妈妈肚子里拿出来。

 

    有过顺产经历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生产,是由孩子决定的。当孩子准备好,他就会给妈妈发出信号,就是妈妈感受到的宫缩和阵痛。当阵痛越来越频繁,说明生产的时刻越来越近。每一次痛发生时,就是孩子在发出求助信号,要妈妈帮忙向下用力,帮助他出来。通过这种合作,最终完成生产的过程。如果在阵痛时妈妈打上止痛针,就是屏蔽了孩子发出的信号,就好比在孩子求助时,对孩子说,对不起我帮不到你。试想如果我们是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形,该是怎样的心情。虽然婴儿很小,但是这种影响依然会给他留下印记。

 

====================================

 

    如果这种出生方式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对于新生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胎儿在子宫里是生活在水中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来解释,为什么人类的胎儿生活在水中,为什么婴儿生来具有游泳的本能。老师展示了几张国外的婴儿游泳的照片,都是小婴儿潜在水中,很自由很舒展。“你们的孩子有没有这样游泳?”没有,我们不敢。然后是一张中国婴儿游泳的照片,脖子上套着一个游泳圈,身体悬在一米见方的婴儿游泳池内,面部表情很痛苦的样子。老师说,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会这样对待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会游泳的人都知道,带着游泳圈是不能游泳的,那不叫游泳,那叫泡水。教游泳也不会用游泳圈,而是用托板,把人的身体托在水中来学习游泳。而颈部游泳圈,更是一个恐怖的发明。人颈部的骨头是非常脆弱的。新生儿在出生时,虽然受到挤压最严重的是头部,颈部的骨骼非常有弹性,像弹簧一样,但是颈部仍然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出生后婴儿最需要的是躺下来休息。但很多孩子出生后第二天,脖子上就被套上游泳圈,悬在水中,这对孩子是一种虐待。而一米见方的游泳池中,孩子的四肢,伸展时常常碰到池壁,孩子获得的第一人生印象就成了——处处碰壁。

 

    的确,在一段适应期后,孩子会在游泳时笑。但是笑并不能说明他喜欢这个经历。就好比,你跟你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你咯吱他时他也会笑,但是并不表明他觉得被咯吱很舒服。

 

    婴儿游泳这件事,在国内,太商业化了。

 

    (冬季大李在家长培训上也提到过类似观点,还放了一段实拍的新生儿游泳的视频。当时虽然也觉得不妥,但我也是经过商家强大攻势洗脑过的,只是当作一家之言收藏了。这次苏小妹讲得非常愤慨以及肯定,我也决定跟着权威坚定立场,以后坚决不再为这种纯商业行为摇旗呐喊了。)

 

=================================

 

    动物母性本能中,还有,天生清楚幼儿的需要,直到满足幼儿需要的尺度。这个就不消说了,现在妈妈们最经典的一个纠结就是“度”,对孩子的感受力消失殆尽。

 

    还有一个,动物妈妈会随时守候在幼儿身旁,满足幼儿生理需求与安全感的需求。苏老师说日本妈妈这点做的最好,一结婚怀孕,就辞掉工作,全心在家陪伴孩子。甚至整个社会舆论都不支持妈妈们出来工作。日本妈妈可以陪伴孩子到六岁、八岁甚至十二岁。中国好像恰恰相反啊,不但舆论不支持,文化不支持,连妈妈自己,都着急赶紧出来找工作,哪怕经济上不需要。此本能在很多妈妈身上毫无影踪。不是我夸张,有兴趣可以翻翻新浪博客历年来关于全职妈妈的话题,真的有不少人,并不是为了钱而选择出来工作的。

 

    还有一个对比显著的,动物妈妈知道何时放手让孩子独立。这个也不用说了,别说本能了,我们学都学不会呢。

 

====================================

 

    人类有两个胚胎期,第一个是肉体胚胎期,生长环境是出生前的子宫。第二个是精神胚胎期,生长环境是出生后0-3岁成人给孩子的环境。

 

    胚胎期的特征是,本能的吸收和创造。同时对环境中的一切特别敏感。而且吸收和创造的过程,是自发自动的,自主自立的。

 

    吸收的内容有:生存与生活的动作;生存与生活的语言;沟通、交流、互动的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系,婴儿更喜欢看到爸爸妈妈同时出现在他面前;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怀行为,所以人们对自己的出生地都有眷恋。

 

    孩子吸收进去的东西,最后成为他的行为,行为渐渐成为习惯,很多人的习惯成为一个族群的风俗,最后成为一种信仰。吸收性心智,最终造就出一种文化。

 

======================================

 

    在说到敏感期时,老师提到了过度刺激。

 

    一个正常的婴儿,天生感官就很敏锐,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有研究发现,8周内的婴儿,眼睛周围的肌肉是最发达的,他们天生对移动的物体敏感,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关乎安全。这时如果人为的给孩子太多的刺激,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怖。甚至在小床上方悬挂转动的摇铃这种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闪卡是一种应用于脑瘫儿童的训练,就像吃药一样,每隔几小时要给孩子闪一次。正常儿童的感官已经足够敏锐,记忆已经足够好,不需要这种训练。

 

========================================

 

    敏感期一般是有一个过程,从起始,到上坡,到最高峰,到下坡,到消失。整个敏感期,是孩子学习欲望最旺盛的时候。比如儿童语言的敏感期,从胎儿七个月大,听觉器官形成就开始了。最高峰是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到30个月时,这个敏感期就基本消失了。在上坡期,婴儿看起来不怎么说话,但这却是他学习语言最高效的时期,正所谓“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如果30个月以后再学习语言,将会事倍功半。

 

======================================

 

    遵循发展的自然法则:

 

    这个法则从工作开始,在工作中获得独立(可以自己判断自己做选择),再生出专注力(是一种从内在发出的自我要求,而现在很多所谓专注力的培养,都是强迫性的,并不能真的使孩子获得专注力。专注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工作自发产生的),再产生意志力(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到),再到智能的产生,再到创造力的出现,这一切带来情绪的稳定,以此为基础产生社交能力,最后有主动服务他人的愿望。

 

    时间仓促,讲的很简单,我希望有机会能看到更详尽的相关内容。

 

=======================================

 

    成年人引导孩子的指南:红绿灯

 

    对于那些照顾自己、不伤害自己,照顾他人、不伤害他人,照顾环境、不伤害环境的行为,给孩子绿灯。对于与上述相反的行为,给孩子红灯,方法是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我要你怎么做。尽量不要说,你不可以怎么做。

 

    还有一些黄灯行为。比如孩子在紧张时咬指甲,这时立刻红灯禁止孩子咬,是不妥当的,因为孩子是很焦虑的。可以等一等,不过黄灯时间不适合太久,太久了就容易闯红灯。所以等的同时,也要抓紧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了解孩子为什么焦虑,想办法消除孩子的焦虑。

 

========================================

 

    提问:现在哪个国家的蒙特梭利教育做的比较好?

 

    回答:其实每个做蒙特梭利教育的人都在努力,但是有时候是与每个人对这个教育的理解相关的。比如在中国,人们经历了一些特殊时期,没有亲身体验过什么是自由,也就很难准确的解读自由。自由是需要体验的,而不是仅仅靠读书就可以理解的。

 

    提问:对现在早教的看法。

 

    回答:不是太了解国内的早教市场。但是的确现在有不少早教,刺激性、娱乐性、强迫性太强。比如五分钟内换好几个工作,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不停督促孩子去工作。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提问:是否可以推荐几所好的蒙特梭利幼儿园。

 

    回答:推荐不太好推荐,但是可以说说怎样寻访。首先,与办园方交流,了解办园者的理念。如果理念是你比较认同的,第二步,可以申请到学校观察。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向园方提出来,看他的解答你是不是能接受。如果这些都过关,就可以申请带孩子过来适应环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