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的工作不简单
(2013-03-05 22:29:51)
标签:
教育蒙特梭利教育幼儿教育苏小妹 |
分类: 幼师培养 |
幼儿园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往往忘了孩子。
这样的主题:“勤洗手,细菌远离我”听起来非常棒,很科学,可是对孩子来说,有几个模糊的地方:
1、勤洗手是什么概念?是一直洗?经常洗?饭前饭后洗?游戏后洗?还是??如果他们一直靠在水面洗,好像许多大人都会反对?难道把手一直泡在水里,不是勤洗手吗?
2、细菌是什么?长什么样?勤洗手就没有细菌了?怎样向孩子证明,洗了手,就没有细菌了?有了细菌,肯定就生病了吗?
老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用洗手歌引起动机,希望透过洗手歌,让孩子记得要勤洗手。老师也可能用手指谣、律动来让孩子能又跳又做姿势,朗朗上口,可是却忘了,勤洗手,强调的是洗手,洗手动作的掌握,洗手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注意,洗手后的检查方式等等,如果无法在教学目标上达到:洗手--喜欢洗手--会洗手--能洗手--懂得什么时候该洗手--同时逐渐养成洗手的习惯,那任何形式的设计,都无法针对目标,或达到目标。
设计活动时,老师们都要知道孩子已有的经验、现阶段能明白的概念、能掌握怎样的动作、语言与形象建立的过程。从孩子的兴趣下手,达到“能”--“懂”--出现行为--出现习惯的过程。
观察许多老师的课,发现很多时候是为了“挤出兴趣”而“强行”要孩子进入“兴趣”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也非常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学习模式与学习关键期。
蒙特梭利说过:我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观察。到底观察什么?观察后又能怎样?很多老师的确不知道。
课程设计前,需要观察孩子现在的学习?在学什么?在对什么开始注意?学习的模式是怎样的?设计或到过程中,首先要问,我理解我自己在说什么吗?如果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千万不要强塞给孩子,弄清楚了,再设计如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找同事互相演练,寻找孩子会问什么?或者老师自己会问什么问题?如果忽视这一切,就会成为Power on 独裁式的教学法,即老师独断独行,强行实施,不问孩子能接受吗?不问孩子能明白吗?而是一厢情愿地说,他们只要根据我的指导,就能明白,甚至掌握了。这是不可以的。
观察还可以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参与度,如果孩子都一脸茫然、无法进入状况、开始走神、老师无法获得孩子投注的眼光等,都表示这堂课式失败的。
一堂课失败后,经常听到老师这些理由:
1、孩子对我还不熟悉
2、孩子年龄还小
3、孩子的注意力太短
4、孩子被某某东西吸引了
5、孩子。。。。
很少一开始,就听到老师说:我发现自己没有注意到。。。我发现自己疏忽了。。。。
从事幼儿教育经常被认为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的确小,能要求什么?能批评什么?能建议什么?能学什么?随便教教,又怎样?真是悲哀!
总之: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到;观察孩子,观察自己,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教育状态,要问自己今天自己是不是学到了,而不是今天我教到了什么?要自我评估自己与孩子互动时的能量、喜悦度、感受度,不是孩子今天配合我了吗?做到我要他们做的吗?而是我今天做了孩子需要的了吗?
这样的主题:“勤洗手,细菌远离我”听起来非常棒,很科学,可是对孩子来说,有几个模糊的地方:
1、勤洗手是什么概念?是一直洗?经常洗?饭前饭后洗?游戏后洗?还是??如果他们一直靠在水面洗,好像许多大人都会反对?难道把手一直泡在水里,不是勤洗手吗?
2、细菌是什么?长什么样?勤洗手就没有细菌了?怎样向孩子证明,洗了手,就没有细菌了?有了细菌,肯定就生病了吗?
老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用洗手歌引起动机,希望透过洗手歌,让孩子记得要勤洗手。老师也可能用手指谣、律动来让孩子能又跳又做姿势,朗朗上口,可是却忘了,勤洗手,强调的是洗手,洗手动作的掌握,洗手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注意,洗手后的检查方式等等,如果无法在教学目标上达到:洗手--喜欢洗手--会洗手--能洗手--懂得什么时候该洗手--同时逐渐养成洗手的习惯,那任何形式的设计,都无法针对目标,或达到目标。
设计活动时,老师们都要知道孩子已有的经验、现阶段能明白的概念、能掌握怎样的动作、语言与形象建立的过程。从孩子的兴趣下手,达到“能”--“懂”--出现行为--出现习惯的过程。
观察许多老师的课,发现很多时候是为了“挤出兴趣”而“强行”要孩子进入“兴趣”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也非常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学习模式与学习关键期。
蒙特梭利说过:我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观察。到底观察什么?观察后又能怎样?很多老师的确不知道。
课程设计前,需要观察孩子现在的学习?在学什么?在对什么开始注意?学习的模式是怎样的?设计或到过程中,首先要问,我理解我自己在说什么吗?如果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千万不要强塞给孩子,弄清楚了,再设计如教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找同事互相演练,寻找孩子会问什么?或者老师自己会问什么问题?如果忽视这一切,就会成为Power on 独裁式的教学法,即老师独断独行,强行实施,不问孩子能接受吗?不问孩子能明白吗?而是一厢情愿地说,他们只要根据我的指导,就能明白,甚至掌握了。这是不可以的。
观察还可以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参与度,如果孩子都一脸茫然、无法进入状况、开始走神、老师无法获得孩子投注的眼光等,都表示这堂课式失败的。
一堂课失败后,经常听到老师这些理由:
1、孩子对我还不熟悉
2、孩子年龄还小
3、孩子的注意力太短
4、孩子被某某东西吸引了
5、孩子。。。。
很少一开始,就听到老师说:我发现自己没有注意到。。。我发现自己疏忽了。。。。
从事幼儿教育经常被认为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的确小,能要求什么?能批评什么?能建议什么?能学什么?随便教教,又怎样?真是悲哀!
总之: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要做到;观察孩子,观察自己,发现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教育状态,要问自己今天自己是不是学到了,而不是今天我教到了什么?要自我评估自己与孩子互动时的能量、喜悦度、感受度,不是孩子今天配合我了吗?做到我要他们做的吗?而是我今天做了孩子需要的了吗?
前一篇:幼师培养的思考
后一篇: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