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授人以渔真正走进课堂——《南方周末》黄全愈专访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得 |
http://s10/middle/48e30ad1g90928a9a7409&690&690
一不小心,“给”字就泄露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古谚被“中为洋用”地译为“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 time (给我一条鱼,今天就吃完;教我钓鱼,受益终身)”。虽然翻译有点别扭,但抓准了一个“教”字。
鱼竿是器物,像鱼一样可以“给”他人;但思想和技能是不能“给”的。“以渔”无法“给”,只能“教”、去培养。
近几年,国内借素质教育之名兴起“研究性学习”。特点仍是:重传道授业,轻起疑;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题;重证实,轻证伪;重课堂学习,轻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必须是“重新收集信息、重新组合信息、重新分析信息、重新研究信息”的方式。“研究气象谚语”是美国某小学四年级别出心裁的课题研究。它不停留在让孩子掌握天气变化的科学知识上,也不满足于让孩子知道用什么仪器去预报天气;因为那只是培养气象员,掌握的仅是人们已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是让孩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证实和证伪流传千百年却似是而非的气象谚语。这就是在培养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维。
虽然,中国早已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可惜,那只对“以鱼”而言。老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因材施教。其实,因材施教更应该对“以渔”而言。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题研究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
把“科技”看作名词,理所当然地教学生课本知识;但喜欢“以渔”的美国老师,把“科技”看作动词。于是,学生们就去实践、体验、实验、试验、思索、探究。“研究性学习”可能被处理成“以鱼”;“学习性研究”是货真价实的“以渔”。
应该取消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在各门学科中规定一定的单元作为“学习性研究”的内容;从而使得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学习与学科研究浑然一体,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以渔”的方法和研究能力。
http://s10/middle/48e30ad1g9043b36f88b9&690&690
联合推荐
北京101中学校长 郭涵 北大附中原校长 赵钰琳 广西南宁二中校长 何伟萍 广东深圳中学校长 王占宝 广州执信中学副校长 张水平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钟明华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张思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沙洪泽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宝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