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明:除了李景隆,建文帝在调兵遣将方面还是可以的

标签:
李景隆朱棣建文帝平安盛庸 |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位的选择上,直接从儿子跳到了孙子,这让他的儿子们非常不服,内心充满了怨恨和不满。这样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就非常担心他的叔叔们起兵谋反,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护卫亲兵,藩王和皇帝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
削藩是必然的,大汉时期,汉景帝也想削藩,结果造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幸好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统帅周亚夫和李广等众多的大将。汉景帝成功平定了叛乱,也成就了汉武帝。
明太祖觉得功臣武将难以驾驭,特别是蓝玉这些骄兵悍将,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朱元璋就把他们都杀死了,觉得这样大明江山就可以一劳永逸。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们也不是善茬,特别是和蒙古人交战的燕王朱棣。
建文帝手里的文臣武将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耿炳文、郭英、李景隆等,文人掌兵,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不具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耿炳文、郭英这些老将一碰到朱棣带领的北军,就被击败,只好躲在城里固守。这时朝廷又启用李景隆,没想到败得更惨,把南军的家底都输掉啦。
不过一些年轻的将领在这时脱颖而出,盛庸和平安,在东昌之战中将燕军打得大败,可惜的是没能在这次大战中斩杀朱棣,此后的战役,平安被俘,盛庸屡战屡败。
朱棣采用新的战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理会铁铉驻守的济南,率领主力直奔南京而来,朝廷里慌成一片,水军眼见大势已去,投降燕军,建文帝没有办法,自杀殉国,把自己烧死了。后来人们传说朱允炆可能没有死,从地道跑了,这种可能性太低了。大家可以想想,燕军把京师围得水泄不通,而且皇宫里的太监侍女不可能没有一点建文帝的消息。
靖难之役的失败,一方面是朱元璋没有留下一位能力出众的顾命大臣,也没有一位决定战争胜负的将军。建文帝手里没有胡惟庸、傅友德这样的文臣武将,实在是朱元璋的失策。建文帝也发现了一些会打仗的苗子,可惜的是朱棣能力太强,侄子不是叔叔的对手。
做有爱心负责任的电影剧本作家,朱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