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传承拒绝断层

标签:
杂谈 |
http://s12/middle/699b7341x928e3b7b2cdb&690
http://s11/middle/699b7341x928e3be60e6a&690
以陆善孝的话说,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作为老师的他,“有责任让孩子们了解认识,今天不让他们学嘹歌,本民族的语言就更有可能失传、断层。”
□本刊记者 刘佑清 廖娥 实习记者 万美佳
12岁的周昱君,是见过大场面的。
自打进入合唱团后,周昱君就相继去过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还有上海世博会。
9月30日,她和小伙伴们来到四川阆中,作为年龄最小的队伍和其他19支民歌队一起,同台献唱。
这17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年纪从6岁到12岁不等,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舞台中央依次排开。还没开场,所有人的目光便立刻集聚在他们的小脸上,清脆婉转的童声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和赞美。
这些孩子组成的团队,全名“银朵雷尼”童声嘹歌合唱团,来自广西百色市平果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程到那里对嘹歌做过专门的采集和研究,并录制了嘹歌专集。
保留嘹歌“精魂”
陆善孝是这支壮族少年嘹歌合唱团的创始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平果县第二小学的老师。
嘹歌是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以平果县为中心,流传范围较广。
合唱团的建立源于学校老校长的一句话。“要发展本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现阶段,从事民间艺术文化的都是成年人,在少儿这一块是个空缺。”
于是,本就十分爱好壮族民歌的陆善孝,组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团队。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广西民歌歌手中又一个富有特色的代表。
“银朵雷尼”合唱团一直坚持演唱原生态嘹歌。
按照陆孝善的观点,在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流行音乐的影响之下,要传承民间文化,发展壮族民歌,办这样一个合唱团就十分必要。从小孩子抓起,让他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对民歌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不少的民歌被当下流行歌曲同化,失去往日的气息。有业界专家认为,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丢弃了传统唱法。无论是在歌词上,还是在唱法上都有所改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抹杀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成了现在民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于是,坚守“原生态”成为民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点,现在从事音乐教育、陕北民歌研究和演唱工作的陕北民歌歌手薛优军很是赞同。
薛优军说,在陕北,真正的歌者都是隐身在农村山间,年过半百的老人。“即使有些唱词观众听不懂,也不能改。这个是特色。”
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果不是原生态了,那民歌就不再是民歌,变味了。
这些年,陆善孝为传承“原生态”的嘹歌,认真地和老人们交谈,并记下曲谱,然后,不辞辛苦地教给孩子们。“一句一句地教,不仅要教曲子,还要教意思。只有真正懂得,才能用心表达。”用他的话说,这是嘹歌的精魂,也是西部民歌的精魂。
遭遇传承之困
面对西部民歌会舞台下黑压压的观众,陆善孝曾有这样的担心,“虽然嘹歌歌词很简单,只有几句话,其它都是重复的曲调,但是很多人没法听懂。”
在进行大型电视转播时,可以通过字幕解决这一难题。同时,现场表演的时候,主持人也会用串词介绍。但是,“从英语和中文的互译为例就可以看出来,这或多或少降低了人们对于嘹歌的喜爱程度。”用陆善孝的话说,“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很有特色的,歌词的翻译会影响民歌的生动性!”
相关人士也曾指出,民歌的传承遇到很大困难也和汉化现象有关。“现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大多都被汉化了。”陆善孝对此很有体会。
“银朵雷尼”童声合唱团的周昱君说,“壮语我只会一点儿,我们平时都说普通话,爸爸妈妈也说普通话,只有回老家的时候说壮语,我有时和爷爷奶奶聊天,他们说的土话我有些都听不懂。”
“从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大多数都不会说壮语了,只能听懂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所以对嘹歌的原汁原味的歌词,他们也是一点一点学的。”陆善孝说。
有评论人士认为,中国的民歌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又能在人们能接受的范围内“创新”是很有难度的,这其中的尺度很难把握,总给人“过犹不及”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问题,薛优军也给出一些建议。时代在进步,民歌也应该有所改变。未来的民歌,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他以所熟悉的陕北民歌为例,“传统形式下的陕北民歌多为一个人或两个人演唱。在舞台表现力上有所欠缺。何不在舞台设计、演员动作、道具舞美等方面进行改动?既传承了经典,又适应了时代潮流。”
除此之外,资金是民歌发展的又一瓶颈。
“不要看我们去过那么多地方演出,我们还是十分困难的。”陆善孝一边欣慰于合唱团的成功,一边又不得不感慨于经费的捉襟见肘。“因为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政府派我们去的,但政府只管差旅费。学校经费也有限,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倒贴钱,而且这些孩子家里也不是特别富裕。困难很多啊!”
新疆莎车县文体局书记颜永承也有这样的想法。参加此次西部民歌会演出,新疆木卡姆民歌代表队的29人中,只有13人享有莎车县每月400元的补贴。
“演员们大多数是农民,平常种地种棉花,有活动时自发组织起来。”颜永承告诉记者,民歌的演出很少与商演挂钩,都是纯政府的公益行为。农民艺术家外出演出难免耽误农活,生活更加没有保障,歌者有苦难言。
挽救濒危民间文化
侗族大歌歌师吴品仙讲了一件小事,她曾经遇到一个资质不错的侗族年轻人,但“我们教他,他还要钱,现在干什么都关乎钱。”这让吴品仙心里有些难受。?
断层,可能是民歌遇见的最大的难题。
据悉,诸多民歌歌手均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民歌,期间没有间断。确实,兴趣要从小培养,这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以“银朵雷尼”童声合唱团为例,团队在建立之初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挫折。在升学率重于一切的现代教育观的冲击之下,面对学校老师的不认可,学生家长的不理解等诸多压力,陆善孝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坚持下去,做出点成绩给他们看。”
“从童声开始”,用陆善孝的话说,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作为老师的他,“有责任让孩子们了解认识,今天不让他们学嘹歌,本民族的语言就更有可能失传、断层。”
每首嘹歌的歌词其实都包含一些民间故事。陆善孝笑着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辈们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远的刘三姐不说,现在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歌师,他们可谓出口成歌,特别厉害。”
据陆善孝介绍,广西的民歌从教师队伍抓起,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允许少量流行歌曲进入课堂,重点加强对民歌的教学。
有专家指出,音乐工作者对西部民歌的收集整理是在挽救一种濒临灭绝的民歌文化。如今,“从童声开始”的民歌文化的传承方式,将会让民歌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周昱君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今年很有可能是她待在“银朵雷尼”童声合唱团的最后一年。记者问她离团之后还会不会继续唱民歌时,这位小歌手挺直了小身板,坚定地点点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