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林 还文学一方净土

(2010-09-10 14:28:15)
标签:

杂谈

http://s7/middle/699b7341x8fe1e56394b6&690还文学一方净土" TITLE="蒋林 还文学一方净土" />

http://s11/middle/699b7341x8fe1e60d901a&690还文学一方净土" TITLE="蒋林 还文学一方净土" />

http://s13/middle/699b7341x8fe1e67856ec&690还文学一方净土" TITLE="蒋林 还文学一方净土" />

□ 本刊记者 廖娥

 

    10年,可以使很多人都面目全非。同样面目全非的,还有我们最初的梦想。可蒋林,这个早已皈依文学的男子,用自己的孤寂去守望文学的最后一片净土。有人说,十年磨一剑。而今,他正拔剑啸长空

  确实,他很木讷,说话有点笨拙。

  10年,可以使很多人都面目全非。同样面目全非的,还有我们最初的梦想。可是对于这个爱穿白色衬衣的男子来说,时间却成为他受尽苦难后默默向上的力量。

  在很多人下班后去吃火锅,泡脚,看让人着迷的电视剧时,他却悄悄地溜进那些故事,和那些男女主人公“一起忧伤,一起迷茫,一起彷徨,一起放逐,一起迷失,一起寻找方向”。

  就这样,蒋林又多了一重身份:作家。

 

寻找张国荣

  大漠、沙、狂乱的马蹄、孤独的自白、寂寞的表情、空灵的音乐,以及苍茫的画面。这一切,让一向喜欢看电影的蒋林爱上了张国荣演绎的《东邪西毒》。他对《东邪西毒》里张国荣饰演的欧阳峰有这样一句感受:张国荣用不露锋芒的表演,深刻地演绎了那个孤独的灵魂。

  可能欧阳峰身上的孤独气质,和很多作家们所拥有的气质相吻合。难怪有人戏称这个时代,网络很热闹,作家很孤独。

  在这10年间,蒋林正经历着真正的中国文学受到网络、电影大肆破坏的时期,因此他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蒋林曾坦言,“很多坚守文学的人都生活得很窘迫,更有甚者为了生计放弃了自己的写作梦想。”在这圈子里,他看到有的人来了又走,还有的人还在文学边缘挣扎,再挣扎。

  “我一直都担心文学的命运,真害怕慢慢就死掉了。”可他还是说服自己,鼓足勇气用心地敲打,一字又一字,一段又一段,不分日夜,最终写下《鸟巢》、《一条名叫儿子的狗》、《鱼在心底游》、《蚁巢》、《一场悄然无声的谋杀》等很多让人称赞的文学作品。“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文学并不会彻底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人们是需要文学的。只要作品能够真正地打动人,还是会有人愿意去读。”

  “中国的文学市场就像现在的股市,疲软得很。”他无奈地说,身为作家,有的时候书的出版也是一个大问题。据蒋林回忆,2004年,《补肾记》在天涯社区连载时受到强烈关注,不少出版商邀约。一家出版商要求他用一星期时间将内容由原来的9万字添加到15万字,被蒋林拒绝。“做不到,我不想为了出版匆忙地赶6万字,这对小说的框架是一种很大的破坏。”这个喜欢披头士歌曲的男子,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

  可没有想到,另外一家邀约的出版商将《补肾记》一拖再拖。蒋林曾对文中所讲述的,一个相当健康的男人的“补肾”历程,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可最终,蒋林只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被搁置。他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最终,海南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了他的作品,并将《补肾记》更名为《爱与忠贞》。这个过程,他足足等了6年。《爱与忠贞》一经出版,蒋林除了收获掌声,更重要是引发了现代人对都市病态生活的深深反思。

  时代变迁,蒋林只是一个代号,代表着那些“很崇拜写诗歌,写散文的人”。忙碌的都市生活,使浮躁的人们越来越青睐快餐文化。他落寞地说,“文学在这个时代的确不讨好,但是文学的好坏也不是看追随者的人数而定。喜欢超女快男的人,或许是有短暂的激情。但那些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激情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他能有这样的感触,很大一部分和张国荣有关。“我喜欢张国荣的那股韧劲,这股劲来自于内心对艺术的执着和对梦想的坚守。”他如是说。这些年来,他喜欢听哥哥的歌,看他的电影,甚至在2006年写下了那篇《寻找张国荣》。

 

性本爱丘山

  如今的中国文学界,创作焦点集中在乡村,所以乡土题材小说备受关注和追捧。不过,蒋林却把创作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城市。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乡村正在慢慢减少,城市急剧膨胀。最终城市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城市这个大染缸里。”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讲述城市中那些男男女女的困惑,细腻的情感,生存的境况,甚至于悲惨的命运。

  并非文学科班出身的蒋林,却固执地追寻着与生俱来的文学梦想,为此,他也吃了不少苦头。早在2002年,他曾经为买电脑写作而苦苦筹钱,可等买完电脑以后,“卡里仅剩区区的30元钱。”现在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淡笑着回忆道:“有过迷茫,有过辛酸,但都熬过来了。”那时候,蒋林住在成都市二环外,上下班都非常辛苦,“但还是每天都奔得欢。”他笑着说。

  买了电脑以后,他养成了坐公交车的习惯,而且这么多年一直未间断。对这一习惯,他给出了一番解释,“没有车是一个原因,另外我也喜欢行走在人群中,与这个浮华世界中的人在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气息。”

  蒋林对乡村也有特殊的感情。和同事去汶川灾区采访时,他把握住同事在水果摊前和农妇交谈的场景,悄悄按下照相机的快门,记录下了那曾经美好的一刻。他认为农村人“没有斤斤计较,没有欺骗,没有隔膜,交流完全不设防。他们的情感世界非常纯朴,没有像在喧嚣大都市里的人们那样受到污染。”

  杭州有西湖,成都有东湖。现在的他,喜欢抱着女儿去亲近东湖。早在2006年9月9日,因为参加张国荣的生日纪念晚会,他与东湖公园结缘。从此,他成了东湖公园的常客。“无论春夏秋冬,我总喜欢来这里走走,或与家人一起,或独自一人缓缓而行。”

  他一直钟情于陶渊明老先生的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看惯都市躁动生活方式的蒋林,也偶尔说起,想回四川南部老家过隐居生活。“我总会想起家乡的小路”,蒋林用地道的四川话说,“我对纯朴的生活充满向往呢。”

  成都的春熙路,宽巷子,府南河,洗面桥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凡圈子里,认识蒋林的人都称他为“都市农夫”。

 

特殊的穿行

  “大楼剧烈摇晃、瓷砖不断飞落,背后的楼梯扶手‘咔嚓’一声纷纷断裂、楼道塞满灰尘、人们惊慌呼叫,脚步急促而凌乱。”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蒋林讲述的亲身经历。

  在镜头前说起地震时,他仍心有余悸。对那场地震的记忆,除了“地震来临的那一瞬间,完全是懵的”外,还有“左手鲜血淋漓”。原来,在下楼的过程中,断裂的扶手木屑一根一根扎进了他的手里。可当时,蒋林竟然毫无痛感。

  可能这段特殊的灾难记忆,注定让他一直心系那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他说,“那时曾经数次准备前往地震灾区,但终究因为各种原因而将行程搁浅。”最终,2009年12月9日,蒋林带着复杂的心情,从都江堰到映秀,到汶川,再到茂县,穿越那片片被地震伤害过的土地。这次特殊的穿行让他决定为地震做点事情。

  最终,他的《地震时期的生命和爱》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蒋林立体地展现了人们面对地震时的坚韧与脆弱、自省与忏悔、从容与达观、绝望与希望、生命与死亡,让很多人追忆那些未曾在意的感动。

  在《地震时期的生命和爱》这本书里所塑造的人物中,他觉得最复杂的是包工头李云飞。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李云飞眼睁睁地看着废墟里埋着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却无能为力。那一刻,李云飞想到自己当初偷工减料,修建了自己所居住的这幢楼房,他的心久久不能安宁。从这里,颇能看出蒋林的良苦用心。

  《地震时期的生命和爱》出版后,各种质疑声不断。有人认为蒋林对人类的苦难充满悲悯之心,有人认为他是靠灾难题材故意炒作。对所有的说法,他都只是一笑置之……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灾难片《唐山大地震》时,他说,“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史诗’两个字被《唐山大地震》创作人员亵渎了。看过的人都明白,说‘史诗’,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标题党’。”他一边着茶,一边笑着说,“你可以忽悠亿万观众,但不能辜负一段历史。”可能对于他来说,《唐山大地震》滤掉了真实的历史和灾难的残酷,只用毫无力量的“虚构”的温情来骗取观众的眼泪,这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地震、洪灾、火山灰、泥石流……自然灾害一个接着一个。从蒋林的讲述中得知,日本虽然地震频繁,可是日本对国人进行了广泛的灾难意识普及。《地震时期的生命和爱》也试图向人们表达,“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将来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或许只有人类提高自身的灾难意识,才是最理想的‘终极救赎’,才是人们渴求的‘诺亚方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