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 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无正式组织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自发联盟。组织行为学对于群体有过很多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群体,认识还很不成熟。例如:对于群体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要测定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当人的需求未能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据此他提出了心理力场的理论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函数。勒温的“场”理论最初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迁居美国后,又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的宗旨是寻找和揭示群体行为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寻找对群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它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属的群体厌弃。群体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其发展的走向直接与群体的素质密切相关。
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反应在群体内部,有以下一些关系:同伴依慕(Peer Attachments)、权威关系(Authority Relation)、利群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合作(Cooperation)、竞争(Competition)、共生(Symbiosis)等等。一般的群体动力系统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驱动力、耗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证群体稳定的因素,驱动力是促使群体发展和演化的因素,耗散力则是破坏群体稳定和演化、降低群体绩效的因素。这三种动力构成要素同生并存舍群体中,他们相互作用、抗衡,彼此消化、转化,推动着群体的演化和发展。
1、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吸引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对于群体系统,作用最强的凝聚力因素未自于其成员精神充实的程度,精神充实度越高,群体的凝聚力也就越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目标凝聚力。群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受群体目标的吸引,并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与归属心理,尤其当目标具有挑战性,可望最充分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吸引作用就更大。目标具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抽象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群体必须在达标与树标的追求中,才能保持对其成员产生长期的吸阴作用。
(2)归属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首先归属群体可产生安全感。依靠群体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分担压力,增强信心这种归属在新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其次同样是归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会愿意参与到学风浓、风气正的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中,可以受到鞭策,精神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纠葛。
适当的环境影响对于群体也是一种有效的凝聚因素。成员感受到的环境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感受到的群内影响,指约束群体成员思想和行为的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等。群内规范的约束有利于群体的稳定,有利于成员间的团结与协作。二是间接感受到的群外影响,指群体受到外部的影响与挑战,这种信息会传递到每个成员身上,激发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迎头赶上。
2、驱动力
群体的驱动力是创造群体效应、促进群体发展演化的动力因素。成员的追求、能力、兴趣、人际、意志等是群体驱动力的原动力。在群体中,这些原动力相互激发共同作用,可产生高于个体的效应,具体表现在:
航标驱动力。对群体而言,航标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航标则主要起到了驱动力作用。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冲破重重障碍,向着既定的航标努力,形成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个体的成熟与进步,促进了群体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所以新航标的确立是个体与群体相互激励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确定的航标要恰到好处,太高太远,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经过努力仍旧不能达到,那么他们就会放弃追求;相反太低太近,形成群体的多数人稍经努力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那么确定的航标就会失去驱动效应。
典型驱动力。群体的稳定,与其核心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那些学习优秀、工作踏实、意志坚定巳被其他成员们接受的成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是群体的核心。由于他们产生于成员的实际生活中,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容易引起格成员感倩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就能对群体产生驱动力,这个群体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条例制度驱动力。个体都希望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得到群体的认可。如果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排列的合理,就会保持群体的积极性,驱动个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那么用什么来评价个体呢?那就是条例制度、管理办法。这些政策具有挑战性与竟争性。竟争机制引入群体,可以激发个体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个体要寻求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以显示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个体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迎头赶上,从而使个体与群体更加完善。
3、耗散力
在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励不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而巳也会形成一个耗散势场,产生耗散力。耗散力的存在破坏群体凝聚,影响群体绩效,应努力避免,一般讲,群体耗散力来自以下几方面:
冲突效应。冲突是一种广泛而持久的耗散因素。它有多种表现:有个人与群体在目标追求上的冲突;有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的冲突;有人际关系的冲突;有道德标淮的冲突;也有价值观念、物质利益的冲突。在一个群体中,由于成员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个体的追求、行为方式、道德标淮、价值观念不可能与他人完全一致,甚至个体自身的多种愿望和要求也往往处在矛盾中,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究。
无核心效应。正如没有指挥的乐队不可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一样,没有核心的群体也不可能产生最强的凝聚力与驱动力。个体都去实现自我设计,追求自我奋斗,群体则会表现出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破坏群体的凝聚力。
消极环境效应。正如适当的环境影响会促进凝聚力的形成一样,消极的外部环境也会对群体起破坏作用,产生群体的耗散力。要使群体发挥长期的效应,需要不断改善周围的大环境。
凝聚力早在本世纪30年代勒温(Lewin.K.)开创的群体动力学中已有所探讨,他认为凝聚力是作用于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它是使群体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力量(正的诱引力)。维特(Whyte,1943)在一项群体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凝聚力一词,但第一个正式发表对凝聚力的系统研究是费斯廷格(Festinger,1950)等人。费斯廷格等人在1950年出版的《非正式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压力》(Socia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一书中,提出了凝聚力的3个构成要素:
1)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
2)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
3)加入群体所得到的威信。
凝聚力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haesus”,表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在5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群体凝聚力概念是费斯廷格等人的定义:“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作用力的总合”。
在60年代左右,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程度上。
70年代随着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将凝聚力和动机联系在一起,认为确定群体成员为什么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所吸引是很重要的,而这种原因一是需要与他人一起努力有效地工作(任务凝聚力),另一种则是需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交往凝聚力)。
80年代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卡伦(1982)等人克服了以前研究的不足,发展了一个指定运动中凝聚力大前提条件和结果的概念模式。由此使有关群体凝聚力的研究更趋向于统一规范。他将凝聚力定义为:“在追求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卡伦还提出一个关于运动队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系统。他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作用于凝聚力。他还将凝聚力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而不认为凝聚力表现为静态。卡伦主张将凝聚力至少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任务凝聚力,它与团队的目标和成绩指标的承诺相关;
2)交往凝聚力,它更多地涉及人际间的关系,如友谊关系和交往情感上的支持。
“士气”、“团队精神”与群体凝聚力是相关词,但不是同义词,前者是后者作用效果的直接表现。一些学者(Widmeyer,Brawley & Carron,1985)在论述军队指挥、政治家领导和企业家管理的有关问题时都同意这种观点。原美国总统布什(Bush,1991)就曾引用过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的一句名言:“士气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唯一的、最伟大的因素。”这句名言强调了群体凝聚力作用和所产生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