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
(2014-06-02 22:14:54)
标签:
课堂观察教育 |
分类: 聚焦课堂 |
表一
A |
B |
C |
D |
1.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
A |
B |
C |
D |
2.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 |
A |
B |
C |
D |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内容 |
A |
B |
C |
D |
4.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有联系 |
A |
B |
C |
D |
5.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 |
A |
B |
C |
D |
6. 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认识 |
A |
B |
C |
D |
7.教学内容信息量大 |
A |
B |
C |
D |
8.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等产生影响 |
A |
B |
C |
D |
9.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
细则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1.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定位教学目标 |
2. 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
3.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 |
4. 教学内容及活动符合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
5. 有效地拓展和开发教学资源 |
6. 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表二教学行为
1 |
A |
B |
C |
D |
有明确的教学活动的指向性 |
2 |
A |
B |
C |
D |
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
3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并能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输入内容是可理解的 |
4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易操作 |
5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
6 |
A |
B |
C |
D |
学生语言操练活动有足够的语言支持 |
7 |
A |
B |
C |
D |
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
8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
9 |
A |
B |
C |
D |
课堂提问具有层次性 |
10 |
A |
B |
C |
D |
课堂中有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
11 |
A |
B |
C |
D |
有融学习活动、愿望、兴趣和需求为一体的体验学习过程 |
12 |
A |
B |
C |
D |
有语言结构与语言意义结合的活动 |
13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指导性 |
14 |
A |
B |
C |
D |
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合理自然 |
15 |
A |
B |
C |
D |
创设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语用机会 |
16 |
A |
B |
C |
D |
使用有意义的表扬、鼓励,令学生保持学习的良好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
17 |
A |
B |
C |
D |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细则二教学行为
一、有明确的教学活动的指向性 |
1.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一致性 |
2.每个教学活动是多维度 |
3.教学活动过程清晰有效 |
4.教学活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技能 |
5.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
二、教学过程无科学性错误 |
1. 口语表达准确规范 |
2. 书写工整,拼写正确 |
3. 语言知识讲解与课标要求一致 |
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并能考虑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输入内容是可理解的 |
1.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 |
2.教学内容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背景 |
3.教学内容及活动符合中国青年的心里特征和文化传统 |
四、教学活动易操作 |
1.教学活动指令清晰 |
2.教学活动能考虑班级人数及环境 |
3.教学活动有趣味性 |
4.有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的教学行为 |
五、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符合学习规律 |
1.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能力 |
2.不同课型应根据其目标采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 |
六、学生语言操练活动有足够的语言支持 |
1.有足够的语言铺垫导入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
2.提供学生一定的语言素材(相关词汇、句型以及问题) |
七、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
1.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多样 |
2. 教师教学生动而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
3.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和需求 |
八、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
1.有思考的操练性提问 |
2.有挑战潜能意识及挑战学生独立思维的教学活动 |
3.能使学生对学习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
九、课堂提问具有层次性 |
1.有单句提问、连续提问以及追问 |
2.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讨论及提出问题的意识:从记忆性提问 --- 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 ---推理分析提问---评价性提问 |
3.问题表述简洁,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 |
十、课堂中有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
1.课堂中师生互动要保证一定的量并具有形式的多样化(如两人、小组活动等) |
2.课堂中师生互动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如,活动的内容以及成功率) |
3.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要考虑思维互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以及信息的互动 |
4.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失败的补救措施 |
十一、有融学习活动、愿望、兴趣和需求为一体的体验学习过程 |
1.提供由语言尝试到语言运用的机会 |
2.提供多种形式的语言交流 |
3.突出真实交际与跨文化交际 |
十二、有语言结构与语言意义结合的活动 |
1.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关系 |
2.语言知识教学的多样化 |
3.语言知识教学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
十三、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指导性 |
1.有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多样性活动 |
2.教学活动要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 |
3.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
4.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5.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
十四、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合理自然 |
1.教学活动能从具体到抽象,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步步推进 |
2.教学活动系列化并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
十五、创设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语用机会 |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
2.合作不流于形式 |
十六、使用有意义的表扬、鼓励,令学生保持学习的良好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
1.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 |
2.培养学生的内部归因 |
3.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表扬,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自己与别人 |
4.表扬要自然真实,灵活多样 |
5.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一个清楚的、直接和适时的反馈 |
十七、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1.学生熟练地掌握概念、原理或技能,并把它们有效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
2.通过学习生成一种熟练而系统的语言综合能力 |
3.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
表三教师素质
|
B |
C |
D |
语言素质 |
语音语调 |
A |
B |
C |
D |
课堂语言 |
|
A |
B |
C |
D |
教态 |
|
A |
B |
C |
D |
板书 |
细则三教师素质
一、语言素质 |
1.语音语调 |
(1)语音发音清晰 |
(2)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重音、停顿、连续、失爆规范 |
2.课堂语言 |
(1)无科学性错误 |
(2)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正向互动 |
(3)语言表达流利、简明、准确、形象、条理、幽默、有韵律 |
(4)语言与表情、手势、动作等和谐配合 |
(5)能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性发展 |
二、教态 |
1.服装整洁,仪态大方,态度和蔼,温文尔雅,精神饱满 |
2.动作从容,洒脱自如 |
3.不时地向学生传达信息,感染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修养 |
4.有一定的表演力 |
三、板书 |
1.字体工整 |
2.板面设计与安排合理 |
3.板面设计有艺术性 |
4.板面给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 |
表四课堂氛围
A |
B |
C |
D |
1.课堂氛围的宽松程度 |
A |
B |
C |
D |
2.课堂氛围的融洽程度 |
细则四
一、课堂氛围的宽松程度 |
1.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 |
2.学生的讨论、对问题的回答、质疑问难等得到鼓励 |
3.学习进程张弛有度 |
二、课堂的气氛的融洽程度 |
1.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
2.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 |
3.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
4.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表五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A |
B |
C |
D |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
A |
B |
C |
D |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细则五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
1.对问题情景给以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
2.能按要求正确操作 |
3.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1.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 |
2.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 |
3.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分 |
4.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 |
表六课件的设计与演示
评 |
观察内容 |
|||
A |
B |
C |
D |
|
A |
B |
C |
D |
1.课件的内容选择和表现策略与教学目标一致 |
A |
B |
C |
D |
2. 课件素材及演示手段优化教学结构 |
A |
B |
C |
D |
3. 课件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新语言知识的顺应及更新和重建学生对语言的认知结构 |
A |
B |
C |
D |
4. 课件演示信息量适度 |
A |
B |
C |
D |
5. 课件运行快捷,操作简单,灵活、可靠。兼容性强 |
A |
B |
C |
D |
6. 课件画面布局重点突出 |
A |
B |
C |
D |
7. 课件画面色彩柔和,搭配合理。声音和动作搭配流畅和谐 |
A |
B |
C |
D |
8. 能把握好课件使用的时机 |
A |
B |
C |
D |
9. 趣味性强,减少学生学习心理压力 |
表七教师对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教师对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
典型行为记录 |
频次 |
|
教师的处理 |
1. 鼓励 |
|
|
2. 引导 |
|
|
|
3. 换其他学生回答 |
|
|
|
4. 教师自己指正(合理) |
|
|
|
5. 进行解释和说明 |
|
|
|
6. 由学生评价 |
|
|
|
7. 由同伴补充完善 |
|
|
|
8. 最终明确正确解答 |
|
|
|
9. 忽视或视而不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