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校由三校合并而成,全校有60个教学班,
3500多名师生,其中寄宿生1200余人,成为全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面对刚合并而成的“巨型学校”,原有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组织结构能否很好地适应这种超大型学校,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底,而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运作灵活的组织结构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望。
我们之所以对原有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提出质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是:校长----副校长----部门(教导处、政教处、后勤处)----年级组、科组-----教师、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管理层级至少为五级,校长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各种命令要通过各管理层,逐级传达落实下去,处于塔底座的教师和学生得到的信息是经过逐层过滤来的,对于一所超大型学校,层级越多,执行效率会越低,而且缺少对变化的快速反应与决策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设计了一种低重心、扁平化的三级管理模式。
结构层级为:校长----四处一室----教师、学生。四处一室即:初一年级处、初二年级处、初三年级处、后勤保障处、校长办公室。
在该管理模式下,将原有的教导处、政教处功能化整为零,分散至各年级处。三位副校长既分管一条线(教学线、政教线、后勤线),又协助管理一个面(年级处),每个年级处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分别配教学、德育级组长各一名。
科组长与备课组长合二为一,由科组长担任,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每年级各设科组长一名,在这三个学科中,初三级科组长为中心科组长。
各年级处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年级主任就相当于一个“小校长”,承包负责一个年级,主管1000多名师生。
为避免四处一室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各线副校长、校长办公室主要是协调、统筹各线、各部门工作。
该组织结构运行一年了,总体情况比较理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
原有的科层管理机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年级处为工作重心的管理机制。这种扁平化、低重心的管理组织结构,使年级主任的权力扩大化了,年级主任要独立处理年级的教学、德育工作,负责教师分工与管理、年级教研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等等。
2、 运转机制灵活,反应迅速
学校管理中,最终服务对象是教师与学生,而解决一线教师和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则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年级处主管行政均处在本年级中,与教师、学生联系紧密,一旦发现问题,有权有责立即将问题在基层中解决。年级的决策也可直接在本年级中得到第一时间的落实。
3、 年级主任承包,责任明确
实行年级主任承包责任制,责、权、利明确,“我的地盘,我做主”,年级工作主动性强。另外年级的承包,也营造了竞争氛围,三个年级就是三个相互竞争的“小学校”。去年,一个年级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比较成功,深受学生欢迎,另两个年级也坐不住了,纷纷组织,在组织形式、外出路线、活动内容上一个比一个精彩。在课间操上,三个年级更是你不让我,我不服你,比的结果是,课间操做到了静、快、齐。
4、 针对年级特点,服务师生
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较明显。初一年级学生“听话”,初二年级学生“逆反”,初三年级学生“升学”。年级处可结合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别具特色的活动。如:初一年级的大队活动、庆祝六一儿童节等,初三年级则针对中考开展升中教育等一系列活动。
采用这种低重心、扁平化的三级管理模式,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1、 避免条块分割,分崩离析
在学校组织结构中,推行这种扁平化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减少了,与之相应的是职权扩大了,部门间的协作增多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条块分割,遇事推诿扯皮,相互掣肘。这其中副校长的作用很重要,副校长要做“儒家”,就是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共同解决问题。
2、 加强能力培养,独当一面
年级主任的管理能力,决定了该年级的工作是否顺利开展。在科层制下,对主任的决策能力要求不高,主任大部分时间是在执行校长的命令,而在这种以年级主任承包年级的做法下,年级主任的决策能力非常重要,虽有一名副校长协助,但更多的时候要求年级主任能够立即决策,独当一面。
3、 任务拆分叠加,工作量大
在科层制下,原有一件工作,可由某部门的一个人独自承担,从组织、落实,到检查,一名主要行政可跟踪到底。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后,一个任务被分解为三个任务,分别下达到三个不同的年级,再由三个人分别跟踪与落实。这样年级主任的工作量会在无形之中被叠加了许多,这就要求年级主任必须有较强的工作处理能力、分解能力。
4、 科层制扁平化,孰优孰劣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Weber,M.)所提出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主要缺点在于等级制明显,需要层级的权威作为基础;其二执行与反馈效率低。也正是由于此,科层制在现代组织结构中遭受批评。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斯就指出:等级结构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但能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协调费用,还能大大提高企业应对市场行情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需要的能力。(手蕴诗.中小企业的大企业病.IT时代周刊,2004(9))
扁平化就真的那么灵验吗?如果扁平化管理是解决组织效率低下的灵丹妙药,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舍弃科层制转而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呢?事实上,我们发现,不仅是学校,即使是在IBM、微软、Intel等产业巨头的组织内部,也从来没有谁是真正否定了科层制的。(杨全印
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科层制与扁平化,孰优孰劣,很难定论。在学校管理中,采用何种形式,要看学校的实际情况,较少规模的学校科层制较为有效,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不妨采用扁平化管理。